工信部近日公布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 在工信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到的三个要点包括: 1. 风电机组生产企业需要至少年产100万千瓦。 5年以上大型机电行业工作经验; 第二,风机制造商必须具备生产2.5MW以上单机的能力; 第三,由于需要获得各种质量/环境标准证书,新成立的风机制造商在引进海外2.5兆瓦以下风机的技术生产将受到严格限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征求意见稿能够正常实施,意味着很多不符合条件、实力和规模小、依赖低价竞争的企业将面临整合压力或被淘汰出局。 而那些有投资意向的投资者,也需要仔细评估自己投资的风险和可靠性。
分析人士认为,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体现了决策者对行业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 将形成“一线企业稳坐泰山,二线企业稍有风吹草动,三线企业谋求兼并或出售”的市场格局。
对此,工信部相关人士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表示,制定《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是为了引导风电设备健康发展 制造业,防止风电设备产能盲目扩张,鼓励优势企业。 做大做强,优化产业结构,规范市场秩序,把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指出,在设立生产企业中,自有资金占项目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30%。 这也意味着,有意进入风电设备制造行业的投资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资金实力。
与实力雄厚的风电巨头“跑马圈地”不同,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一些中小风电投资方开始考虑与熟悉的厂商合资的问题。
对此,记者从工信部装备司得到解释:现有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不符合《风电设备制造业准入标准》的,要限期整改。 《准入标准》颁布后的一定时期内。 符合《准入标准》要求的,不得享受国家在投资、税收、土地、环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得列入《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合格名单》。
刘新宇是宁波一家风力发电企业的制造商。 拥有200W至20KW风力发电机制造能力。 “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企业需要联合起来,或者卖给试图进入的大企业。” 刘新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刘新宇表示,他所在企业目前的装机容量只有6万千瓦左右,还有扩建的需要,但离改扩建“不低于50万千瓦”的基准线还差得很远,只能考虑 与同行联手。 “目前一些企业愿意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收购自己的企业,但‘风电制造即使只有2万千瓦的订单,产值也有2亿左右’,这个行业仍处于上升期。” 循环,我不打算退出。” 刘新宇斩钉截铁地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中小民营企业表示征求意见稿的门槛设置有点高,也有企业主指出,如果征求意见稿中的准入门槛最终是 实施后,中小民营企业未来很难再进入风电领域。 装备制造。
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不足40家,2009年已超过80家,不到5年时间增长100%。 风电设备产能已突破2000万千瓦。 需求量只有12-15万千瓦。 鉴于此,2009年8月底,风电设备制造业被国务院常务会议点名产能过剩,10月又被列入六大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行业“黑名单” 由十部委负责。 《准入标准》的“高门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定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厦门大学能源研究所教授林伯强告诉记者,目前国内风机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和质量参差不齐。 需要标准来规范设备的质量。 随着风电装备制造业准入门槛的提高,风电标准体系的逐步建立,淘汰落后企业,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有序发展 行业。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除了设备标准,为推动风电产业发展,还应尽快制定风电并网标准和用电标准。
风电机组的制造能力并不代表整个风电产业的发展,不能让风电产业链出现“短板”。 例如,目前制约行业发展的风电并网问题,需要电网企业的积极参与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