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去年11月,中国政府提出要突破应用广泛、需求量大的基础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先进技术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 医疗器械制造。将大大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秘书长顾汉清在第22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上表示,“这将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研发方向” ” 据顾秘书长介绍,目前他们正在联合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对基础医疗器械的概念和品种进行量化研究,顾秘书长认为,目前很多研究和报道主要是从基础医疗器械方面着眼。 医院设置的角度,但缺乏相关数据分析。“例如,CT是否属于基础医疗设备,是否属于大型和广泛设备需要统一认识。 CT是什么技术指标是基础医疗设备,是高端设备,X光机也差不多。 电源是基础医疗器械,需要数据支撑。”他说。在明确了基础医疗器械的概念后,他们将梳理基础医疗器械的技术要素,筛选出核心技术,这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制定“十二五”规划。
针对去年国家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顾秘书长认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应该着重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和社区医院,要 专为农村和社区医院设计。 一些设备; 二是基本医疗设备。 对于高端医疗器械,有条件的企业要在完成前两项的基础上发展,不要勉强,否则会造成很多浪费,反而造不出任何产品。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社区基本医疗设备项目组围绕国家相关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配置标准进行了调研。 执行组长赵红介绍,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设备配置标准应顺应三大趋势:一是设备技术简单易行,通过短期培训即可掌握。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诊断准确,治疗效果明显; 二是突出综合解决能力。 三是能够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上门服务、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诊疗等服务需求。 一般应以国产自主创新产品为主。 针对上述要求,他举例说明了国内企业需要发展的各类基础医疗器械。 如国产化的基础检测设备和耗材血常规自助分析仪、具有存储或远程传输功能的门诊诊断仪器、综合多种理疗方法的综合治疗仪器、符合国情成本的康复仪器、ETC。
“农村和社区基层医院的发展,将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江苏鱼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主任杨兴国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全科诊断系统可以在基层找到用武之地。 全科诊断系统是一种壁挂式医疗设备,可以把听诊器、血压计、血氧仪、体温计、检眼镜、耳镜、喉镜等多种设备集成在一起,小病患者可以在医院接受治疗 附近的社区或村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也为卫生部门为全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创造了机遇。 据浙江省卫生厅信息中心副主任沈建峰介绍,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作为深化医改的八项配套内容之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信息系统优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记者了解到,我国医改方案要求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强调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医保、医药、金融监管信息化为重点,整合资源,加强信息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统一、高效、互联。
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经历了20多年的信息化建设,但仍存在相关标准法规建设滞后、信息难以共享、业务发展无法统筹等问题。 2008年以来,浙江省与卫生部联合组织实施了“国家数字健康关键技术及区域示范应用研究”重点项目,致力于将信息领域关键技术应用于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 网络诊疗与咨询服务、远程健康管理、健康服务流程、医疗安全与质量管理等领域。 沈建峰认为,“数字健康”的核心是信息的共享和数据标准的统一。 他说:“过去,卫生系统信息化工作以业务为中心,各单位独立开展,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孤岛’现象严重。其中之一 实施‘数字健康’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信息的集成化和标准化,让医疗设备和医疗资源真正为老百姓所用。”
沈建峰表示,健康信息化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就服务对象而言,要从以卫生系统为导向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居民健康为导向; 在方法上,要从注重技术转向注重资源规划、流程再造、信息标准规范等; 就建设重点而言,要从强调垂直系统建设转向扁平化区域平台和综合健康管理平台建设。 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将大大提高基层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满足“重心下沉、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