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设备市场巨大,但没有一家能与ABB或西门子抗衡的设备制造商。 这导致了我国在先进技术领域受制于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国的发展。 如何成为中国的ABB或施耐德? 上市成为必经之路。
业内普遍认为,企业做大做强有两个重要手段,一是并购,二是上市。 天威集团、特变电工、上海电气通过以上两个渠道实现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研发能力的提升。 正泰电器和西电集团在企业并购方面也有一些动作,但动作相对较小。
国内领先的电力设备制造商能否通过并购不断做大做强? 很多人认为机会是存在的,但是难度会增加很多。
困难的出现,一方面与我国的区域保护有关,另一方面与可供并购的优质企业减少有关。 截至目前,ABB参股或参股的合资企业已达20余家,遍布全国。
剩下的路就是上市。 西电集团总经理张亚林曾表示,“通过整体上市,将西电集团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跨国公司。”
上市对于企业筹集资金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 从国内外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小企业要想发展成为行业龙头,必须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
1891年,专业武器制造商施耐德瞄准当时新兴的电力市场,对自身进行改革创新。 1919年,施耐德在德国和东欧建立基地,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到电站、电气设备和电力机车的制造。
从1988年到1990年,ABB收购了约60家公司,将业务范围扩展到全球化浪潮前的中欧、东欧和亚洲。 如今,ABB 的业务遍布全球。
如今,对于国内电力设备制造商来说,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上市获得资金——进一步提升研发实力——追赶跨国巨头是行业抢占先机的途径。
在变压器生产领域,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名词是“沉西宝”,指的是建国后我国三大变压器生产企业沉阳变压器厂、西安变压器厂和 保定变压器厂。 “沉锡宝”不仅是三人的简称,也是当年三人的排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家公司历经坎坷,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如今,随着西电的上市,三大老厂的接班人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同为上市公司,同样面临着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机遇。 他们将如何继续下去?
2001年2月28日,保定天威集团通过保定变压器厂的后继者天威宝变率先上市。 借助资本市场的杠杆,天威宝变的产能和产品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最终成功一改“神西宝”的排名,坐上输配电市场的头把交椅。
2007年9月25日,中国军工装备集团向保定天威集团注资150亿元进行重组,取得保定市国资委手中的天威集团100%股权。 从保定变压器厂到天威保变,再到改姓“兵庄”,“沈锡宝”中的“保”一路顺风顺水。
面对即将到来的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大潮,保定天威借助中国军工装备集团,迅速构建输变电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双主业”模式。 天威保变的产品已经应用于特高压线路,但双主业之路意味着输变电不再是其唯一的重心。 今天,保定最著名的绰号是“中国光谷”,而不是输配电设备制造基地。
微宝成功上市的那一天,沉阳变压器厂因种种原因濒临倒闭。 直到2003年11月,在西门子与浙江正泰收购失败后,特变电工出资2.3亿元控股沉阳变压器厂,并于同年成功成立特变电工沉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 申城成为1997年上市的特变电工子公司,由此迎来新生。
东北的特变电工变电所、湖南的特变电工平衡、西北的特变电工本部构成了覆盖全国的企业网络,业务范围还涵盖输变电制造和新能源领域。 但就深变而言,它仍然是特变电工以输变电设备制造为主的基地,近年来为特高压项目提供产品。
2007年6月22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新疆与辽宁两省工作交流会上指出,“特变电工沉阳变电站的建设是新疆与辽宁两省交流合作的基础, 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典范。
与申变、保变不同,西安变压器厂的继承者西电集团,仍以输变电设备制造为唯一主营业务,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生产输变电成套设备的央企。 配电设备。
西电集团并没有像“申”、“包”那样光鲜亮丽的重组改制过程。 2001年宝编上市、2003年神编重组时,西电仍以现有业务为主。
据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之前,西电的业务发展平静,甚至缺乏热情。 特高压建设需求出现后,西电发展迎来重大转折点。 2007年,公司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特高压设备贡献较大。
2008年开始,西电集团终于迈出了与天威集团、特变电工相同的步伐——收购或入股长变、宝光等其他企业。 此后,在特变电工、天威宝变发力新能源时,西电仍坚守输变电设备定位,并于2009年将输变电产品引入核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