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卡脖子”已经成为风电行业最熟悉、讨论最多的话题,似乎已经成为共识。 处于弱势话语权地位的零部件供应商对此怎么看?
零部件供应商有时会感到委屈。 他们表示,零部件供应商在零部件制造和研发方面的投入远大于主机厂商; 国内风机零部件行业生产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不大,引进了高端设备。 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也基本掌握,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风力发电机产业链及国内外厂商竞争力分析》显示,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很高。 风扇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产品比较齐全,这在几年前还是空白。 上海金马高强紧固件有限公司总裁张毅说:“我们的螺栓产品能够满足国内风电发展的需要,国内的螺栓标准也高于国际标准。目前,国外企业也开始对 大量使用国内企业生产的零部件。”
杭州前进风电齿轮箱有限公司是中国三大风电齿轮箱制造商之一,也是风电齿轮箱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 公司原总工程师、中国风能协会机械传动专业组组长宣安光表示,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近两年投入数亿元,引进国际先进的磨齿机、立式 磨床等设备,并建立了无尘车间,加速了产品研发和升级。 如今,杭驰设计的1500kW、2000kW风机齿轮箱已经投产。
零部件质量和产能问题固然存在,但部分零部件供应商认为,相对于零部件研发的投入和实现的自主程度,如今的整机制造商应该反思自己目前的生产策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零部件企业负责人表示,过去几年,国内整机厂商不顾实际存在国情差异,都是从国外购买技术生产风机。 在逐步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同时,他们引进的技术,制造产品的路线几乎没有改变。 即便是现在常说的联合研发,也往往是国外主导,国内企业很少掌握核心技术。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整机厂商往往扮演的是“组装”角色,而不是“设计制造”角色。 前者只需采购相关元器件,后者还涉及深度技术研发和测试平台搭建。 测试平台用于单元性能测试,是复杂工况下的研发平台。 但问题是,测试平台的建设不仅投资巨大,而且缺乏专业人才。
虽然困难重重,但宣安光还是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整机企业在这方面进行投资。 整机设计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整机的制造,还与零部件的研制密切相关。 他说,组件只能跟随主机,组件的改进与主机的改进是同步的。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和努力,现在基础已经打好了,整机厂商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技术路线,掌握核心技术。”
一个正确的整机设计流程应该是:整机制造商在产品的长期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懈地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然后根据各种工况建立自己的产品模型,然后通过 实验论证,反复改进,直至成熟。 在此过程中,整机制造商必须与零部件制造商和最终用户紧密合作,对技术要求进行具体分析,设计出合理的技术路线和产品结构。
现实与上述理想情况相去甚远。 不少零部件供应商表示,国内主机厂和个别零部件厂过于保守,不泄露任何已经出现的产品缺陷信息; 有些公司甚至不允许进行现场分析。 宣安光说:“以主机厂为龙头,搭建起强大的试验平台,与零部件、维修、风电场企业形成强强联手,整机、零部件的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性解决方案。”
风电机组制造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不同看法,其实反映出风电机组产业链中仍有环节相互合作不够顺畅。 业内专家建议,打造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各企业、各部门在该平台上开展合作研究。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机协会秘书长祁和生说:“缺乏共同的技术研究平台确实是个问题,目前一般是企业自身与研究机构的合作。” 由此造成的技术垄断和信息共享,对整个产业的大发展是不利的,是严重的制约因素,这是一个很难解决但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如果企业能够联合起来,争取高校和科研院所,实施产学研合作,争取政府的支持和产品技术研发,将大大提高我国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水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何德新认为,风电机组制造业和零部件制造业应该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不少国有制造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纷纷进入风电行业,但主要采用“组装模式”制造风电机组整机,很少采用“配套模式” 制造风力涡轮机部件。 风电机组零部件技术含量高,产品制造质量将直接影响风电机组的可靠性、可用性和运行成本。 因此,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风电机组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发展。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是建立创新型企业的基础。创新型企业必须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识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 企业开展试点,对其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项目、专利申请、产品品牌、能力建设、评价考核等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在创新体系建设中 ,要特别注意加强产学研结合。 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创新、市场份额和知识产权的合理布局,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
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指由企业、科研单位提供的技术标准、技术资料、技术资料、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 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强强联手,整合、共享、完善、提高资源。 联合体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流程,逐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级风能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认证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和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