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总线技术标准化进程的分析与思考

   2023-05-30 工业品商城314
核心提示:分析用户的需求,我们可以大致将用户对现场总线的技术要求和期望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智能组件与控制器(站)互连的主要目的是替代传统的I/O电缆。 它的要求是既能传输传统的I/O数据,又能传输一些智能组件特有的警告和故障诊断信息。2)在传输上述实时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用户进一步的需求是通过网络进行集中的工程设计组
分析用户的需求,我们可以大致将用户对现场总线的技术要求和期望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智能组件与控制器(站)互连的主要目的是替代传统的I/O电缆。 它的要求是既能传输传统的I/O数据,又能传输一些智能组件特有的警告和故障诊断信息。
2)在传输上述实时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用户进一步的需求是通过网络进行集中的工程设计组态、程序动态修改和下载,以及对元器件的远程诊断和标定。
3)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用户希望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对系统进行“重新配置”,如部件损坏更换、系统改造扩容、系统升级或部分升级等。 新技术条件下的第三方组件或升级产品。

从以上用户的需求可以看出,用户希望通过现场总线技术和网络数据通讯的手段,实现各种智能元件与控制器(站)之间的“互联”、“互通”、“互联”  .  switching”,但并不要求所有这些功能都必须在一个“单一”的统一网络中实现。就像在互联网上,用户希望实现电子邮件、文件下载、网页浏览、在线游戏等服务,但是 这并不要求 Internet 必须是“单一”“同质”网络。

从通信协议的构建模型来看,目前几乎所有的通信协议一般都参考了OSI的七层模型,但大多数协议都是从物理层开始构建一个“自下而上”的自包含的 “自下而上”。  “纵向一体化”的协议栈使得八种标准协议之间任何层次的“互联”和“互通”都变得困难,更不用说“互通”功能了。 实际上,制定OSI分层模型的目的是将涵盖不同发展和变化速度的不同技术要素的通信实体划分为相互独立的层,使各层相互结合,形成端到端的网络。 端完整的协议栈,也可以相互连接。 独立发展,互不制约。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Internet网络协议簇,Internet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以TCP/IP协议栈为核心,它可以服务于很多不同的应用层协议(WWW、FTP、  email等), to 下面可以在许多不同的LAN(以太网、FDDI等)、WAN(拨号网络、X.25等)平台上实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造成目前现场总线技术标准化进程陷入困境的原因,可能是一开始就设定了“单一垂直集成同构网络”过于“理想化”的期望。 作为技术标准的目标,结果不仅达不到目的,还适得其反,出现了“群雄逐鹿,水火不容”的局面。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