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40年,我国电力工业将继续快速发展,发电装机容量将比2010年增长3倍。” 全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秘书长蒋哲生是这样判断我国未来电力市场的。 在他看来,“受能源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电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将从目前的20%提高到50%以上,发电设备种类也将增加。 多元化发展,但燃煤发电仍占最大比重。”
正因如此,煤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我国主要能源的资源禀赋。 煤炭的低碳利用,以及提高清洁燃煤发电技术的效率和减少其排放,仍然是未来发电设备的技术发展趋势。
“加快火电技术升级换代,促进火电健康发展,实现节能减排总体目标,是未来火电技术发展的关键。”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姜敏华认为,“为此,要大力发展60万千瓦及以上临界(超超临界)机组、低NOx燃烧技术、300-600兆瓦热电联产机组、 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超临界(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空冷发电技术等,推进热电联产、热电冷联产、热电联产 热、电和煤气。”
“发展清洁燃煤发电技术和产品是发电设备制造业的根本出路。”上海电气集团相关人士在提交的材料中表示。 该人士表示,在清洁燃煤发电技术中,改善蒸汽参数是提高效率最基本的发展方向,而基于奥氏体和镍基合金材料的高超超临界能量可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减少CO2排放已成为世界发电设备行业关注的焦点。 “它的发展成功与否,将影响未来几十年整个行业的走向。”
“预计2015-2020年将迎来清洁燃煤发电技术发展最为关键的第二阶段,即高超超临界(或先进超超临界)发电设备产业化。 启动参数为压力≥35兆帕、温度≥700℃'”上述人士说。
谈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中国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院长唐云林表示,这是未来世界发电设备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他认为,我国将建设1~3个各气化路线示范项目,可以借鉴经验。
IGCC是将煤、石油焦、重渣油、生物质等含碳燃料气化,并将得到的合成气与高效联合循环相结合的先进动力系统。 它既满足了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又克服了天然气供应不足、价格高的缺点,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优势,代表了洁净煤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能源结构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我国更需要IGCC,能否被接受和认可取决于其成本的降低。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控制CO2排放是IGCC未来发展的主题 ,而降低成本最有效的途径是开发高效低成本的关键技术,打破技术垄断,加快自主技术的工程化。” 上海电气相关人士也表示,“我国在IGCC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发展IGCC以示范电站建设为依托,要走自主开发、自主研发的技术发展路线。” 适当引进,在有条件的领域加大自主创新技术和工程力度,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清华大学倪维斗院士除了认为应建设新一代效率更高、运行可靠的IGCC多联产系统外,还提出高性能燃气轮机是21世纪的主导动力装置。 合作并坚持发展燃气轮机15至25年,而不是分散力量; 同时,“还应该发展更先进的汽轮机发电厂,在目前超超临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蒸汽参数,使蒸汽发电厂的效率从目前的44%~46%上去。 更上一层楼,达到52%以上。”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特别是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带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峡电站等大型水电工程。
“从世界水电开发来看,最大的水电市场和最高的技术难度基本都集中在我国。” 蒋哲生认为,随着水电的发展,我国的水电技术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大型高水头混流式水电机组的开发和品种多元化将是未来水电装备的重点发展点之一。” 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副所长陶兴明明确表示,到2009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9680万千瓦,并且正在建设中。 6175万千瓦,后续大型工程多为400米以上高水头机组,且多位于高山峡谷地带。 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应加强常规大型轴流式、贯流式和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的研究,全面提高机组的技术性能和质量。
随着核电的快速发展和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的提高,抽水蓄能电站将得到快速发展。 陶兴明表示,目前国内企业通过与国外合作制造,消化吸收通过捆绑招标引进的技术,已经具备自主开发大型抽水蓄能机组的能力。 “为提高电站经济性,抽水蓄能机组正向高水头、高速、大容量方向发展,需要研制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