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企业合作、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智能设备合作组织成立之前,这十家成员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然而,在这个新组织缔结后,双方合作的广度和力度将发生巨大变化。
巨大的变化源于其多边合作平台的特点。 “智能装备合作组织将是一个多边合作平台。”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文亮说。 十家单位拥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研究条件、一流的设计能力和一流的制造能力。 在此平台上,通过多专业互助、强强联合,共同完成智能高压装备及其技术体系建设。
这个多边合作平台有多大? 仔细分析这十家单位的特点,记者发现,这十家单位实际上构成了从设计到制造的产学研完整链条。 如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特变电工等是国内知名的一次设备制造商,四方继电器等是国内知名的继电保护技术供应商,清华大学,宁波 科技大学等拥有先进的监测和诊断技术。
拥有从设计到制造的完整产学研链,或许是智能设备合作组织的核心特征,也是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障。 该组织的《组织条约》明确提出,智能装备合作组织的目标是“率先完成智能高压装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立,使我国拥有智能高压装备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 装备 设计技术、制造技术、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四个字,彰显了十家单位和智能装备合作单位掌握智能高压装备技术的决心。
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始于2009年初,与此同时,智能高压设备的概念、技术和具体产品的研发仍有许多课题亟待研究,是实现智能化的基础之一。
根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供的信息,未来几年,国家电网公司将建设数十座智能变电站,迫切需要符合“智能化”设计理念的智能高压设备。 公司2010年科技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智能化变压器和开关柜。
在此背景下,智能设备合作组织成立的必要条件已经成熟。 “这是我们对这种情况和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张文亮说。
《组织条约》显示,智能装备合作组织将在三年合同期内开展多项智能高压装备研究,如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智能化解决方案研究、高压高压智能化解决方案研究等。 电压开关设备。 组织还将研究智能化高压设备的技术体系,进行测试调试,制定相关技术标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组织条约》特别提到了共性技术的研究。 《组织条约》规定,各方将在中国电科院搭建的技术平台上,共同研究智能化高压设备总体技术方案,包括硬件结构体系、可靠性设计、信息交互技术等。
共性技术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所必需的基础技术。 共性技术研究是克服我国电气企业技术单一、共同应对国际大型电气制造企业竞争的良好途径。 因此,智能设备合作组织的这一努力,意味着即使三年合约结束,所有参与单位也将继续受益——得益于智能设备合作组织的参与,他们具备了开发更多智能高能的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