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毅表示,支持、鼓励、推动机床再制造“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势在必行”。 他接着介绍道:“以我们本世纪初启动的机械传动旧齿轮机床数控再制造项目为例,不仅机床的档次、精度、速度、稳定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经改进,已完全达到新型同类数控机床的性能指标,与制造新产品相比,可降低成本50%,节能60%,节省材料70%,是机床的1/4 工具。” 金毅认为,机床工具制造业不仅可以建立以“资源-产品-废品-再制造产品”为特征的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事业做出贡献,还可以培育 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国机床保有量已超过700万台,老旧设备需要升级改造,提高性能指标和信息化水平,这将形成越来越大的再制造市场,也将带动相关制造服务业的就业 并扩大对外贸易。”
金毅还表示,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机床再制造已成为新兴产业。“据我了解,我们的同事,也就是全球几家知名的齿轮机床制造商,现在特别关注库存旧机床的再制造,甚至考虑到产品的第二生命周期 例如,美国格里森公司一方面推出了两代全数控“凤凰”系列齿轮铣床,另一方面仍在大力进行原有的数控再制造。 机械传动螺旋齿轮铣齿机,并形成了新的再制造技术产品,德国利勃海尔在开发多轴数控插齿机的同时,还不断运用现代技术,加大对原有机械传动机床的数控化改造, 收获了新的市场。” 他还表示,中国在这一领域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仅我们就成功改造了36台齿轮机床,其中进口齿轮机床8台。从数控改造的效果来看,我们取得了良好的质量和提升” 精密、节能、降耗、增效的预期目标明确表明,我国机床制造业正在加速向机床制造服务业转型,尽快走上机床再制造之路将 成为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金毅表示,对于机床工具行业来说,几乎任何产品都有70%左右是继承自原有产品系列,只有30%左右是新增加的反映新技术发展的部件。 按照这个比例,大部分旧机床都具有再利用价值,这无疑为机床再制造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金毅算了一笔明细账:据测算,我国目前约有700万台机床,数控化率约为8%至10%。 如果“十二五”期间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化国家数控化率达到15%~20%的标准,则需要机械传动机床90万台以上 转变为数控。 “实际上,使用年限超过15年至30年的机械传动机床都可以纳入数控改造范围,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生产的大量低水平、低效率的机床。 为适应我国汽车、仪器仪表、精密机械等行业的加工需求,进行大规模数控化改造势在必行,甚至近年来,国产数控机床70%~80% 刀具经济、大众化,也为未来数控系统的升级预留了巨大的空间。”
“就我齿轮机床子行业而言,我国齿轮制造业目前拥有各类机床约50万台,按照前述测算,将有6.7万台机械传动机床改造为新型数控机床 包括270多台老式锥齿轮加工机床,使数控化率达到先进国家目前的水平,再加上插齿机、辅助机等配套机床, 再制造的规模会更大。这只是保守估计。”
机床再制造之所以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在金毅看来,还有另外两个重要因素。 一是购置数十万至数千万的新型数控机床,这对于大多数中小型制造加工企业来说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这些潜在用户更加寄希望于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机床再制造。 其次,国家陆续出台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必将成为未来几年机床再制造蓬勃发展的推进器。
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成套能力弱、设计水平落后、可靠性差的老旧机床的再制造绝不是简单的拆、换、修。 对于机床设备来说,再制造更多的是在再造的基础上实现性能提升。 这些任务需要遵循可设计性、可实现性、继承创新性、工艺一次性成熟性、快速形成多种产品规模化四大原则,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 技术实现突破。 用金毅的话来说,就是“把机床再制造升级为机床再创造,赋予再制造机床高端、高科技、高品质内涵,突出其高速、 具有高效率、高精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