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产业首先在江苏掀起热潮,上海、重庆、天津、广东等地也高调宣布将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 一些城市和企业也开始追求物联网的速度,提出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成为物联网的领跑者。 物联网、物联网板块概念股受到投资者强烈追捧。
据国内研究机构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09年仅物联网传感器射频行业市场规模就达到50亿元,由此带来的电信、信息存储与处理、IT解决方案市场潜力惊人 。 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做旁观者。
“现状表明,现在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国家制定好规划和标准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对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 作为运营商,中国移动无锡总经理刘景奎指出,我国物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少数专门化应用项目分散在与核心网无关的地区,而且大部分 仅是依托科研项目的示范应用。 作为一个产业,物联网目前主要还处于概念阶段。 没有基础的企业必须谨慎进入,更不能跟风,防止浮躁。
昆山双桥测控传感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祥表示,在物联网发展初期,任由企业随意进入,被市场淘汰,必然会导致一哄而上。 ,造成产能过剩、资金浪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国内物联网行业发展比较混乱,大家各做各的,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互不买账。 事实上,行业的发展需要协作,需要建立共赢的合作模式。
“物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无论在哪个国家,物联网都没有明确的商业应用和盈利模式,目前的应用基本上依赖于政府的推广和投入。”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立荣表示,目前在中国,物联网技术主要由政府购买,应用于交通管理、医疗卫生、市政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 他认为,政府的推动力是我国的一大优势,这给了物联网行业难得的发展机遇; 但另一方面,政府首先要制定符合国家利益、也适合物联网发展的现实可行的战略。
“要加快物联网的推进,还需要建立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即让物联网的发展真正获得商业驱动力,而不是依靠 行政强制。”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表示,“参与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和企业都应从中受益,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
当前,如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不同优势,既竞争又合作,推动物联网各重要环节协调发展? 专家认为,物联网建设不能为了利益而急于求成,政府必须汲取以往互联网的教训,根据需求和重点进行规划部署,促进物联网健康发展。 行业。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 苏少林认为,在前几波高新技术产业浪潮中,我国受到缺乏独立标准的制约。 在PC、软件、互联网、移动通信、DVD等领域,起步较早的国家,如美国,拥有大部分国际标准的制定权,从而掌握了整个行业发展的主动权。 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推动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但由于缺乏标准以及对物联网的理解不同,尚未形成共识,这会误导行业的发展。 因此,我国应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问题。
“标准的缺失将制约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中国移动无锡公司总经理刘景奎认为,我国必须高度重视物联网标准体系的研究,规范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标准和体系,否则会影响物联网的发展。 未来的应用。 江苏省无锡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克平也有同样的感受:“因为,从技术或者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话语权越少,我们的主动权就越少。只有掌握 有标准我们才有话语权。”
“物联网的发展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必须解决标准的问题,没有标准就会出现内战。” 苏少林提出了作为管理者最大的担忧:物联网发展过程中,“行业壁垒”出现,很多地区都想成为中心。 资源竞争十分激烈; 不同行业之间也是如此,手头的信息和技术不与他人共享。 “比如电力、铁路、农业。这些行业都在用自己的系统探索物联网,但没有人统一标准、协调发展。这必然会制约我国物联网的健康前进和发展。” 导致盲目发展。” 他建议,对于物联网这样的万亿级产业,应由一个部委牵头协调其他部委制定规划和技术标准,打破行业壁垒,防止因标准问题而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