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物联网业务与现有物联网业务的比例将达到30:1,下一个万亿级信息产业将是物联网。 RFID技术利用无线电波来识别物体,是物联网的支柱之一。 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RFID无论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 和信息化试点项目。 作为物联网的核心基础之一,RFID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将直接影响物联网建设的成败。
物联网产业涵盖广泛的技术领域。 在数据采集环节,需要RFID、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自动化仪器、条形码等; 在数据传输环节,涉及电信运营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 在实时数据分析环节。 高性能计算机软硬件、超级计算、海量存储和云计算技术; 数据处理环节需要工业自动化和工业控制技术。
物联网用途广泛,涵盖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灯监控、智慧医院、智慧交通、水质监测、智慧消防、物流管理、政务工作、公共安全、资产管理、军械管理等 、环境监测、工业监测、矿山安全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养老、个人健康等众多领域。 一方面,物联网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省成本; 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复苏提供技术动力,带动各传统工业部门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推动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粗放型。 发展向集约化发展。
目前,物联网产业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作为物联网枢纽之一的RFID技术及应用,却始于五年前。 2004年,国家金卡工程办公室将RFID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列入国家金卡工程的重点任务,启动RFID试点工作,并强调RFID应用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关系 物与物、人与物之间。 互联的物联网。 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和发展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各种新型传感器和先进的条码自动识别、射频标签、智能 基于多种传感器信息的信息处理技术,发展低成本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处理系统,提供更加便捷、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环境。 可以说,这是国家对物联网核心基础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的战略部署。
放眼全球RFID产业,我国在高频应用领域已经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形成了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读写设备设计、制造到应用的成熟产业链。 在世界发展重点的超高频领域,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加快了追赶的步伐。 目前,与特高频领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RFID产业仍存在5大瓶颈。
一是企业技术研发水平薄弱。 由于进入RFID领域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比较薄弱,除了维持企业的运营外,无法花费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这极大地影响了RFID行业的发展。 限制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标签成本过高,限制了RFID应用范围的扩大。 目前,国内制作一个标签的成本约为1.5元。 高昂的成本决定了这项技术只能应用于附加值比较高的商品,比如汽车、高档酒、门票等,而低附加值的商品却无法推广,极大地限制了推广 RFID应用范围。
三是推广困难重重。 企业使用RFID标签无形中会增加成本,一般企业不会主动使用RFID标签。 另外,国内企业中真正了解RFID作用的人还比较少,这也给实际推广造成了很大困难。
四是缺乏国家标准。 目前,我国在高频领域主要遵循国际标准,但在关键的超高频领域,标准仍由国外组织掌控。 我国如果照搬这个标准,未来将要缴纳大量的专利费,这将大大增加国内企业的成本。 因此,尽快制定中国自己的UHF RFID标准迫在眉睫。
五是行业人才短缺。 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RFID领域的人才。 然而,我国RFID的发展只有几年时间,技术创新人才相当匮乏。 国家和企业有必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RFID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今天,我们已经具备引领物联网发展的机遇和建设物联网的主要条件。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们提供了提高技术水平的捷径,那就是通过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收购、参股拥有先进技术的国外企业,从而增强我国RFID企业和传感器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企业。 相关企业还可以借此机会引进国外技术人才,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已基本覆盖城乡所有地区。 无线网络是实现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动物、植物、机器和物体上的电子标签和传感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以随时随地传递。 通过无线网络传输。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使亿级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成为可能。
物联网的推动,为信息产业开辟了潜力无限的发展机遇。 可以预见,“物联网”普及后,用于动物、植物、机器和物体的传感器、电子标签及配套接口设备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 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可以与RFID技术等技术相结合,构建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应用。 人们可以使用手机远程控制家里的电器; 使用手机随时随地了解亲人的位置; 使用手机防伪防伪,随时了解所购商品的详细信息,溯源。 根据目前物联网的需求,近年来需要安装数亿个传感器和电子标签,这将极大促进信息技术零部件的生产,增加大量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