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优势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 然而,近年来逐渐显现的农民工荒,以及富士康、本田引发的加薪事件,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话题——廉价劳动力时代是否即将结束?
据联合国预测,中国15-24岁人口已达到顶峰,并将在未来10年开始萎缩。 这也预示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么选择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要么就会被社会淘汰。
金融危机后,工程机械行业逐渐认识到技术投入的重要性,不少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转型投资基础研发设施,试图寻求技术突破。 此举虽然是技术上追赶先进外资企业的举措,但也恰逢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虽然说10年后人口萎缩会逐渐出现,但以人为本的理念10年后就无法实现。 工程机械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应该未雨绸缪。
降低劳动强度是工程机械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 随着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自动化装配线等设备在工程机械行业的普及,主机制造商对人力的依赖逐渐降低。 但与外资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仍存在较大差距。
例如,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正在定扭矩扳手的装配线上设立工位; 但在国外的一些企业,车站的自动化运行已经很完善。 工人只需拿起需要组装的零件,然后交给机器进行自动安装即可。
其次是企业软环境建设。 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必然伴随着质量的提高。 同时,这些新工人的生活水平也较高。 企业支付的劳动力成本不仅限于工资。 改善员工生活环境、为员工提供更多话语权、建设企业文化、改善发展空间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柳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在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其管理理念值得学习。 例如,柳工为员工提供双通道培训路径。 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技术路线或管理路线。 这为员工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团结。
第三,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成本控制的起点。 节能减排、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工程机械产品制造所用的钢材和电力消耗都比较大,企业需要在这方面努力提高。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工程机械企业的成本是否真的会增加,仍是未知数。
有业内人士表示,“外资工厂给中国工人加薪,促使整个制造业重新洗牌”。 无论是迫于压力还是出于自愿,富士康和本田确实提高了员工的工资; 与此同时,江苏、广东、北京等地纷纷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是否达到这个水平? 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恐怕只有各个企业的负责人或者老板才知道。 行业内是否有企业给员工加薪,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