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信息技术应用起步较早的行业,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信息化已成为其资源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支撑 。 目前,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思路都比较明确,统筹规划已成为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则。 在此基础上,三家公司形成了包括生产运营控制层、生产执行层、运营管理和企业管理在内的完整的信息系统应用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为我国节能减排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手段。 例如,在炼铁、炼钢、轧钢等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精确化生产作业,减少能源、原材料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在建材生产设备上安装变频装置,可以有效节煤、节电、节水、减少污染物排放; 火电厂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燃料配比、煤种等进行优化配置,使煤炭燃烧更充分。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山东莱钢集团钢铁综合水耗由原来的每吨21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5立方米,钢铁综合能耗由1200公斤标准煤下降 每吨为700公斤标准煤。 宝钢集团不锈钢分公司采用能源管理系统后,高炉煤气排放率由最初的30%下降到10%。 目前,其高炉瓦斯排放率控制在2%以内。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通过应用美国Aspen公司的HYSYS动态模拟系统,重点优化芳烃分馏和歧化装置,每年节省燃料油数千吨。 2007年,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所有大功率风机设备安装了高压变频装置,每年节电8000万千瓦时、节水300万吨。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山水集团水泥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排放量比2004年分别减少了37%、32%和34%。
邱善勤:目前,我国在两化融合所需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明显不足,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大部分行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较低。 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我国近一半的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信和无线电传输领域。 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很多行业面临技术空心化的危险。 我国在信息化驱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研发方面缺乏整体突破,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全面创新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虽大,但真正能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度加工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还比较薄弱。 市场急需的高科技、高附加值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 国民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一些重要装备依赖进口,技术对外依存度超过50%。 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 80%的石化设备、70%的汽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依赖进口。 我国每年超过8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70%用于购买设备,其中60%用于购买进口设备。
邱善勤:两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两化融合范围进一步扩大,应用越来越深入。 工业化与工业化融合首先出现在信息技术强度相对较高的工业部门。 随着工业领域对信息技术价值的认识不断加深,两化融合的范围将扩大到信息技术强度相对较低的工业部门。 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将越来越明确,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深化。 过去,两化融合主要体现在工业企业ERP、CRM、SCM等管理软件的应用。 未来,信息技术将重点关注生产工具或工业设备的集成,实现管理与控制的一体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二是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企业主体地位将逐步确立。 在两化融合初期,由于工业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有限,缺乏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两化融合主要依靠政府推动。 政府部门通过开展试点示范、提供资金支持、政策优惠等方式推动工业企业信息化进程。 随着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日益规范和成熟,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内部建立信息化动力机制的企业成为两化融合的主体,表明两化融合逐步走上正轨。
三是打造公共平台将成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两化融合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而是涉及整个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中有一些共性的东西,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者第三方企业提供。 建立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基地将成为推动工业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在两化融合初期,公共平台建设可由政府主导; 两化融合成熟后,公共平台建设主要以市场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