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占领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形成众多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 彩电、计算机、手机、集成电路等主要电子产品年产量逐年翻番,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截至2009年9月,我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3.6亿,手机用户达7.2亿,固话用户达3.2亿。 与此同时,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逐步深入,为进一步加快两化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也要看到,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两化融合核心技术和创新水平有待提高。 再比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一些基础设施已难以满足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一些欠发达地区还缺乏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资金和人才。
综合看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我们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众多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高度重视工业化与工业化融合。 要通过调查研究,深入研究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尽快考虑出台和完善两化融合中长期战略规划。 可考虑分行业、分模式、分层次、分阶段制定两化融合战略,同时大力推广典型示范案例应用,发现两化融合进程中的偏差 及时确保按照预定目标发展。 在制定战略过程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着力提高机械、钢铁、化工、轻工等领域一批骨干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 电信、航天、能源等发生变化。 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研发等技术紧密结合,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效率和企业综合竞争力,使企业 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空间,创造新的机遇。 竞争优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促使重点产业由小变大、由大变强。
二是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政策支持。 要在通信市场监管、信息管理体系、标准规范制定、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等方面加大指导力度,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拉动作用。 引导,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创新和信息化快速发展机制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还应该看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通过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工业技术水平、不断培养信息人才、不断催生新产业、不断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差异,处理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在信息化方面,需要加大对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从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三是研究掌握两化融合关键技术。 掌握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关键技术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重要基石,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能否顺利推进。 两化融合关键技术包括设计自动化关键技术、工业控制自动化关键技术、智能物流关键技术、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技术改造关键技术等。
随着工业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工业产品的设计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软件的发展和普及给工业产品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并已渗透到工业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 利用这些网络化工具,工业产品设计大大降低了设计和生产的工作量和难度,从而有效增强了设计的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工业控制自动化方面,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但很多技术仍然是在引进成套设备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 技术原始创新和技术储备明显不足。 提高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水平,实现其向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已成为工业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