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中国企业学会了制造,成为全球制造的中心。 很多制造企业已经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但中国企业还没有学会分销营销服务,更不用说做生意了。 我们还没有建立起能够称霸世界的商业体系,也没有建立起中国自己的高效物流零售服务体系。 比如在家电行业,海尔、海信、美的、TCL,这些家电企业都聚集了国内最优秀的工程师和营销人员,但仍然无法摆脱微薄的利润。 当国美、苏宁出现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乖乖的放弃口袋里本来就微薄的利润,只是因为国美、苏宁占据了黄金通道,而这就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也是我们的下一个大的。 机会。
如今,中国有6亿城市人口,7亿农村人口,城镇化率为45%。 未来1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9亿,农村人口将达到6亿,城镇化率将升至60%。 经过30年的工业化,我们的市场和人口红利已经基本枯竭。 因此,未来拉动内需的唯一机会就是城镇化。 城镇化路线一旦启动,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城市化人口从6亿变成9亿,还会出现一批千万人口的新城市,我称之为“希望的田野”。 因此,我建议企业领导者开始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甚至四五线城市。 如果你今天不做好计划,不研究四五线城市居民的需求,到时候你肯定会错过这个机会。
过去我们做的粗放型制造太多了。 过去我们只生产汽车、电脑、房子等大众消费品,但产品的初始销售价格只占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总价值的20%。80%的价格来自零售、分销、服务、备件、融资、保险、租赁等环节。 毫无疑问,价值链背后隐藏着大量的商机,所以未来我们需要思考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在刚性制造之外给客户带来更多温暖。
新兴市场的中国化。 过去50年,全世界都在推动美国化、向美国学习。 然而,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让所有人都明白,美国的一切都不对劲了。 与此同时,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 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我们在经济领域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创新,对新兴市场国家具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中国与东盟实现自由贸易后,尽管东盟国家面临着中国商品的冲击,但他们仍然非常渴望了解中国在过去30年中是如何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 因此,未来10-20年的另一个重要机会是,在很多国家的新兴市场,他们更愿意复制中国模式。 那么,在今天新兴市场开始追赶中国的时候,我建议那些正在考虑国际化的企业不妨推迟进入欧美市场,顺着新兴市场中国化的趋势先进入这些地方。 今年得出的重要结论。
绿色关税。 不久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碳关税,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趋势。 中国于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美国人终于可以轻松地将中国带上道德审判台了。 无论是政治战略还是经济战略,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么很快,不仅美国将对进入本国市场的产品征收绿色关税,所有国家都将对其生产的产品中的二氧化碳征收碳税。 毫无疑问,中国也会推出这一战略,最终的结果将是能源资源成本大幅上升。 因此,企业需要开始考虑从能源资源消耗较多的行业进入节能减排领域。 虽然这会带来暂时的高投入等一系列问题,但它一定是未来人类的基本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