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国际高端品牌华威、山崎马扎克、三菱、OKK、米克朗,以及沉阳机床、大连机床、汉川机床等国内知名企业,来自各地的上千家机床企业 世界齐聚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现代人类文明的成就是机器创造的,机床就是制造机器的机器。 如今,机床工具行业已全面对接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船舶风电等领域。 什么样的力量能够将全球经济拖出金融漩涡? 从中国这个实体经济大国来看,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机床上。
事实上,前段时间富士康事件引发的反思中,“中国制造”必须走出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尴尬地位已经成为广泛共识。 路在哪里?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评论近日开出“药方”称,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升级的历史性门槛,价值链低端向高端的征程必然伴随着更先进的技术 在车间里。 替代劳动力的过程。 他们提出“用机器人武装中国龙”,呼吁拥有先进制造业的跨国公司抓住中国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装有自动控制系统的机床就是机器人。 富士康事件后,中国沿海加工企业要求加薪的呼声越来越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为必然趋势。 因此,“机器代替人类”的逻辑就成为合理的选择,可以解决自动化水平较高的车间中“工人异化为机器零件”的困境。 然而,像富士康这样的大量代工企业是否具备自动化能力呢? 他们的技术是否先进到足以武装自己?
一个正经的“包工头”,哪怕是西装革履,也改变不了他打工仔的实际身份。 在全球分工的条件下,“富士康”只为苹果、惠普、戴尔、诺基亚等跨国公司做代工,这些公司利润微薄,既没有自主创新的实力,也没有研发投入的雄心。 开发,如何实现自动化?
根据上述意见提出的“药方”,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允许这些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线,做更先进的贴牌生产。 结果很可能是“富士康人”会更加听话、固化在“微笑曲线”的最低层,长期依赖甚至执着于别人提供的机械设备。 最终,他们只能雇佣越来越少的当地劳动力,在他们看来,这些劳动力“工资要求越来越高,勤奋程度越来越低”。
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和中国工人的苦难本来就是由于依赖国外高端机器造成的,但有人期望通过进口更多机器来摆脱这种尴尬和痛苦。 早在金融危机之前,当房地产投机泡沫形成时,中国制造业就出现了很多“降温”的迹象。 大型国有企业依靠低效率垄断来维持利润,而大量中小型民营企业仅凭一己之力无法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天花板”。 如此一来,中国无论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符合经济理性”,退而求其次。
也许我们不能责怪中国企业的失望和“忘本”。 短期利润的压力是最充分的借口,这让他们没有必要、也不愿意走购买科研、技术创新的“悬崖路”。 中国制造业愿意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中下游谋生。 于是,像富士康这样靠贴牌生产为生的企业,成为了中国的先进生产力。 他们忘记了:中国一半以上的大型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80%的石化设备、70%的汽车工业设备、纺织机械、胶印设备、数控机床、100%的光纤制造设备 其中,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全部依赖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