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本次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厘清物联网概念,准确界定和分析范围;二是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其次,分析国际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和方向; 三是开展我国物联网相关领域发展现状及基础研究。 其中,北京邮电大学承担了物联网规划中物流领域的研究工作。 主要负责人之一、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李书芳告诉记者,物联网规划将于今年9月正式发布。
李淑芳认为,我国物流业拥有坚实的物联网发展基础。 首先,我国RFID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在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二是物流服务业,主要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虽然国内物流软件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从产品精细化的角度来看,相关企业已开始向专业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第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各地政府也开始重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特别是在浙江。
尽管如此,物联网在物流行业的发展仍然至少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 首先,主要瓶颈在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超高频芯片天线的设计与制造、RFID标签封装技术与设备、读写器关键芯片、测试技术与设备中间件以及重要 操作系统软件。 开发应用程序仍然处于劣势。 “目前,在许多国家重大专项的材料采购中,核心芯片的报价均来自国外。” 李淑芳说道。
其次是标准问题。 目前,关于RFID标准是“采用国际通行标准”还是“制定我国自己的标准,争取国际认可”的争论尚未平息; 另外,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尺度也没有完全解决。 “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近年来并未取得突破,仍存在‘多头政治’的局面。” 李淑芳坦言。
三是跨行业、跨系统的信息共享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综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步伐相对缓慢,尚处于起步阶段。 成本和价格仍然是制约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此,物联网物流领域“十二五”目标确定为:电子政务系统物流信息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升; 通过军民共促物流信息化共建工程,在物流领域形成典型示范; 电子单证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重点物流行业; 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 要努力大幅度提高商品的生命周期管理; 重点基础标准、重点行业应用标准和服务规范制定成效显着; 涌现了一批成功运营的物流信息平台,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物流信息联动网络。 物流活动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水平和提升保障能力显着提升。
国家相关政策也在保驾护航,克服障碍,推动以物联网为特征的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将建立健全物流领域物联网保障和应用机制,合理化物联网投入和运营模式。 物联网在物流领域的应用——2013年至2015年,不断巩固和深化发展,逐步形成物流信息系统。 2015年初步建立与国家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协同物流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