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1993年之前是石油出口国,自1993年以来,短短16年时间,原油进口比重从6%攀升至2009年的51.3%,对外依存度已超过能源安全50%的警戒线。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7月发布的《能源蓝皮书》报告,预计10年后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64.5%。
2004年11月1日,国际能源署在北京发布了《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报告。 报告的中国能源部分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编写。 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4%。 每日石油进口量将从每天200万桶增加到每天1000万桶。
2010年5月第二周,国内媒体披露,我国石油进口量创历史新高,达550万桶/日。 一年前(2009年)5月,国内媒体披露,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405万桶/日。
“在内燃机行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产品的研究已经面临从前期的一般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关键时刻。” 魏安利多次强调,“十二五”期间,内燃机节能将从科研开发入手。 这是从前期选题研究到命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先进企业在内燃机节能领域的实际应用研究和产品推广应用,带动了低能耗内燃机产品的又一次技术飞跃。 低油耗再次助推内燃机排放性能的提高和产品的技术进步。
目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在广泛应用的移动机械领域中,内燃机是目前人类手中热效率最高的移动动力。 其广泛的应用领域和用途决定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在未来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内燃机作为各类移动机械和特殊用途固定机械的主流动力装置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目前,世界各国汽车、内燃机界对其研究、完善、发展的步伐仍在大踏步前进。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如火如荼发展之际,魏安利一如既往地呼吁业界关注传统内燃机的节能潜力,强调现阶段要做好节能减排研究 传统内燃机技术是最可行的途径。
其实是一样的。 2009年,我国内燃机行业产值2739亿元,从业人员35万人,内燃机年产量6700万台。 是典型的内燃机生产大国。 向社会提供电力总量11.3亿千瓦。 内燃机行业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魏安利认为,内燃机是目前我国移动机械产品燃烧和排放的主要来源。 同时,内燃机是最具节能减排潜力的产品,节能减排效果也最直观。
针对内燃机燃油消耗降低问题,魏安利表示,“十二五”期间将优先发展和推广降低发动机燃油消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这些技术是先进燃烧技术、高压燃油喷射技术、增压技术、排气后处理技术、高过滤技术以及协调上述五部分的控制系统技术的优化。
对于内燃机零部件的配套系统,“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大力推广各种高密封技术、内燃机运动部件低摩擦技术、新材料( 替代材料)在内燃机上。
为了推动内燃机节能降耗,各种替代燃料的开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近年来,各种替代燃料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对此,魏安利提出,发展替代燃料首先要满足三个前提:“一是国家所使用的替代能源的可持续自给必须在稳定且较高的比例内;二是所使用的替代燃料能够 不断推动产业发展和产品技术进步;第三,利用现有的方法和技术,燃烧后有害气体的排放可以得到控制,各项指标优于传统能源。” 魏安利认为,替代燃料的使用还应尽可能保证对内燃机生产加工制造系统和配套底盘的改动最小,新连接(或装载)的控制系统应 尽可能简单方便,替代燃料与原有储能及储能方式的兼容性要高。
对于内燃机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思路,魏安利表示,经过反复讨论,内燃机行业的发展思路并不是一味定位做大 做强,更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具体包括夯实制造业和加工业基础; 夯实公司自主研发产品储备的基础,为提高公司科研能力、完善研发手段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