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将有助于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能源方式的转变,发展模式也将焕然一新,从而快速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转型。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发展总体思路规划,建设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9年至2010年,主要是研究和试点; 第二阶段是2011年至2015年,智能电网大规模实施; 第三阶段是2016年至2020年,这个阶段将实现整体的提升和提高。
在这个规划下,每个阶段实施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设备的要求也不同。 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智能交互电网发展战略报告》研究,如果实施智能电网建设,我国将首先每年更新100万座变电站, 3000万至5000万个变电站需要更换。 数以万计的普通电表被智能电表取代。
现实中,在目前已启动的智能电网建设项目中,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享受智能电网建设带来的投资效益。
今年年初,国家电网公司公布了第二批12个试点项目,包括“智能电网综合示范项目、智能电力小区/楼宇试点项目、多网融合试点项目”等。
中国智能电网的成功取决于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能否掌握。
没有标准的智能电网建设,一个产业的发展就会被扼杀在萌芽阶段。 没有标准相当于允许将不同类型的子弹放入枪管中。 因此,建立系统、完善、开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我国智能电网应尽快统一协调国内外标准。
此次发布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通过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规范未来智能电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营、设备制造等领域和环节的实践。 推动智能电网及相关新兴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据记者从国家电网公司了解到,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开发共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 调度、通讯信息平台。” 每个环节都有其不同的技术难点和研发方向。
目前,我国发电、输变电设备研发和制造水平已处于世界先进行列。 随着特高压技术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装备技术已具备攻克智能电网技术的核心实力。
据了解,在常规能源方面,我国的装备研发和制造基本上没有太多障碍,只需提高整体国产化水平即可。
风电机组关键设备的研发还差很多。 目前,我国风电机组研发能力严重不足,基本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阶段,没有统一的制造标准、认证标准和并网标准。 大部分风电场处于缺乏吸引力和不可控的地位,因此在设备研究方面,需要做的是加强可控性的研究。
在光伏发电方面,据了解,在大功率并网光伏逆变器领域,虽然国内外企业均已开发出满足大型光伏电站要求的并网光伏逆变器,但大多 目前尚不能满足并网光伏逆变器的要求。 接入电网的技术要求。
大功率光伏逆变器的研发投入较大,对技术实力的要求非常高。 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逆变器厂商大多只关注当前市场需求,在电网相关技术研究方面存在资金和技术实力投入不足,或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有限等各种问题。 使用权。 问题在于,目前还没有一款综合考虑电网安全、稳定、高效、优质运行和自身性能的商用并网光伏逆变器产品。 这个领域需要突破。
虽然我国250MW以下抽水蓄能机组的监控、励磁、调速、保护及自动化系统国产化已达到一定水平,但抽水蓄能与发电联合经济运行控制、SFC技术研究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仍处于婴儿期; 250兆瓦及以上设备国产化在国内尚属空白,不能满足目前电网发展的需要。
大容量化学电池储能原理样机和关键材料均在国内取得突破。 目前国内企业已成功研发出650Ah钠硫电池电芯,可连续工作近8个月,循环次数达到230次,循环稳定性良好。 但大容量化学电池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有示范项目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