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电力工业的发展,发电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电力市场化和节能减排的压力都给他们带来了诸多挑战,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特别是在火电厂,自动化系统不仅控制复杂的工艺流程,保证工艺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为火电厂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创造了条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集散控制系统(DCS)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火电厂机组单元控制中。 计算机控制系统,例如逻辑控制器 (PLC)。
当然,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和自身技术的进步,火电厂的自动化也在发生变化。 集中控制的思想正在逐步扩大DCS的“领地”。 无线网络、现场总线、新型检测和控制仪表、先进的管理和控制软件等也逐步加入,以发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能的作用。 自动化系统已成为火电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市场的发展必然与火电厂的发展密切相关。
谈到近年来火电厂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上大压小”的政策。 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更好地完成“十一五”规划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提出关闭 “十一五”期间小火电机组5000万千瓦目标,“上大压小”政策正式出台。 在这一政策的带动下,小机组纷纷关停,而大机组建设却如火如荼地进行。 据统计,2006年初,我国火电装机容量接近4亿千瓦,但平均单机容量仅为6.09万千瓦,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下的小火电机组达到1.21亿千瓦, 占火电装机容量的30.92%。 目前,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国火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已从“十一五”年初的43.37%提高到67.1%。 这无疑加速了火电装机向大机组发展。 大型机组自动化市场需求增加的同时,也给电厂自动化行业带来了挑战。
“虽然‘上大压小’的政策限制了20万千瓦及以下机组,但我国新建30万千瓦火电机组很少,只有属于热电联产和煤矸石机组 循环流化床有望获批,其他新建火电机组单机容量已在60万千瓦以上。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董景辰表示,“单位产能的增加,对相关自动化产品的要求和难度加大。”
2006年9月,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和利时”)自主研发的HOLLIAS MACS系统在陕西晋界电厂亚临界空冷机组(60万千瓦)成功投运; 2007年1月,北京国电智神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电智神”)自主研发的EDPF-NT分散控制系统在1号亚临界空冷机组上成功投入商业运行 河北龙山发电厂(60万千瓦)。 深圳EDPF-NT在大连庄河发电厂1号超临界60万千瓦机组成功投运,成为国内应用于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的控制系统“第一套”; 2007年12月5日,国电智深中标“江苏谏碧电厂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国产控制系统(EDPF-NT)”项目,开始研制我国首台(套)国产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 控制系统预计2010年投入运行。
这些事件都表明,我国大型火电机组主控系统正在逐步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但企业数量并不多。 据了解,我国国内企业中,仅有国电智深和和利时能够提供100万千瓦机组DCS。 在60万千瓦机组DCS领域取得业绩的除了这两家公司外,只有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目前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自动化市场大部分仍被国外占据 公司包括ABB、GE、艾默生、霍尼韦尔等。在实际应用中,发电集团一般选择自己集团开发的DCS,如果自己集团没有相关产品,就会选择国外品牌。 可以说,国家“升大压小”的政策让火电厂自动化市场越来越高端,无形中给参与企业设置了门槛。 如果想要在这个行业有更大的发展,就只能依靠大单位的产品进军。
显然,国内大多数DCS厂商仍停留在30万千瓦及以下机组市场。 “现在30万千瓦以下的机组市场已经被国内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一些国外企业为了不浪费能源,都没有参与这个市场的投标。事实上,国内外机组的性能、可靠性、服务都存在问题。”“产品相差不大,但从品牌影响力来看,国外产品比国内公司更胜一筹。而且DCS的价格已经很低,利润空间已经很小了。” 董景辰告诉记者。
但这部分市场的前景显然很暗淡。2010年,在完成“十一五”关停目标的基础上,国家电力系统再次提出继续关停1000万千瓦小火电机组的目标。 超过7000万千瓦。 而在已完成停工目标的16个省份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广东、河南、河北、吉林、四川等12个省份已主动加大停工计划。 大规模停工的后果可想而知。 原有的小户型逐渐被拆除,新建的审批也越来越严格。 相关的自动化市场自然会逐渐萎缩。
火电厂自动化除了主控系统外,还包括现场仪表和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IS),其中现场仪表是一个短板。 董景辰说:“与主控系统相比,我国火电厂现场仪表的研发和制造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国产仪表多用于以下机组:20万千瓦和小部分30万千瓦机组,其余市场基本都是国外企业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如高温高压控制阀、高精度压力变送器等。这就需要 国内相关企业持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