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与国际经济中心签署“十二五”智慧能源规划项目研究合同。 国际经济中心成立了以吴建东为项目负责人的课题组,国内外10家机构、200余名行业专家和合作者参与研究。
今年7月15日,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作为委托方代表,邀请了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研究会、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有关专家。 电监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了《中国智慧能源网络发展模式及实施方案》研究成果。
国际经济中心常务副主任郑新立昨天表示,课题组的初步研究成果“基本明确了智慧能源网络理论的理论体系、发展模式和实施方案”。
突破:智能电网、燃气电网 智能能源网更准确地称为交互式智能电网,也被称为更先进的智能电网理论。
一是单一电网结构的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如美国、欧盟提出的智能电网发展模式。 国家电网提出的坚强智能电网也属于此类。 该规划重点关注电力系统智能化改造。
二是吴建东提出的智慧能源网络一体化发展规划。 该规划认为,不同能源电网需要实现更高效的智能配置和智能交换。 为此,要推进智能燃气网、智能电网、智能水务。 网、智能热网、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工业管理和智能交互建筑管理等八个子网建设,实现按行业、多行业的能源智能化,并实现双或多行业的交互配置 -能源行业网络,能源网格的优化管理。
吴建东认为,应将智慧电力、智慧燃气网络作为智慧能源网络建设的共同突破口。
“燃气电网资产的控制权一般由地方政府掌控,有利于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能源改革格局。燃气电网还可以作为燃气发电终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机制可以通过气化提高效率。” 吴建东说道。
研究团队的测算还表明,智能电网的建设将使中国的能源效率至少提高15%。 以去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计算,每年至少可节约近4亿吨标准煤。 同时,智慧能源网络的发展还可带动诸多能源支撑产业的变革,包括IPv6、微电网、纳米能源产品、传感器、储能、海量数据优化管理、智能控制等。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利用面临挑战。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大陆水资源总量仅为23763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13.4%。 城市供水人口约3.8亿,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约180升。
吴建东认为,南水北调、跨江调水规划要调整,水电和热电系统的互动配置也需要重新制定中国的能源需求目标。 “修改现有电力发展规划和电力需求。目前业内预计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近17亿千瓦,无法满足我国未来五到十年的能源需求。因此,有必要推广风电 能源、太阳能、核能、煤电等、海水的智能配置和产业化。”
“调整南水北调水资源战略,重新优化我国水资源管理体系。” 他表示,新的目标可能是:未来五年,东部沿海城市将建立日处理能力3000万吨的海水淡化产业体系。 数量达到6000万吨。
“咸水很多,处理成本比较低,初期三四块钱,可以用于未来国内资源需求的价格。” 吴建东说道。
对于这一建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监会原主席、中国能源研究会会长柴松岳认为,“这个想法很有价值” 并能促进发电建设,特别是海上风电建设的发展。”
柴松岳表示,中国应该走一条与西方国家不同的能源转型道路。 用智能能源网络的形式来概括这个模型是合适的。 而且,发展智慧能源网络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不同能源电网结构智能配置的优势、地方政府的优势和市场的优势。
据郑新立介绍,研究团队已开始在河北唐山和上海浦东论证智慧能源网络理论的可行性,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其中,张江高科(600895,股吧)科技园入选浦东智慧能源网络规划实施示范区。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小龙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示范区重点采用绿色低碳技术, 非生态消纳技术,尝试新能源、分布式能源等微电网系统接入电网,通过传感终端和智能信息控制系统,实现各能源管网调峰、储能等功能 ,探索能源网络智能交互架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