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在工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已得到部分应用。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在积极准备在国内部分城市提供智能家居、停车服务等M2M公共服务。营养信息、生长信息等监测与控制。 例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防入侵系统、中国移动的“动物溯源系统”汶川地震灾后部署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系统、中国电信的全球眼系统等。
但必须看到,我国物联网产业实力较为薄弱,关键技术有待全面提升。 在传感器网络方面,自2001年左右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家“863”计划基金的支持下,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传感器网络技术和协议、数据协同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 处理和管理以及传感器节点。 在安防、环境监测、农业等行业的数据处理和网络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但传感器、传感器节点平台、操作系统和物理层通信等基础研究仍落后于国外。 在RFID方面,我国RFID在低频、高频、超高频和微波产业链的成熟度参差不齐。 我国低频、高频RFID产业链发展非常成熟。 不仅拥有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读写设备生产、应用软件开发的全部技术支撑群体,而且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超高频RFID领域,我国已完成超高频芯片的研发。 目前,一些成熟的产品已经开始出现。 制造工艺也在不断完善和完善,产业链逐渐成熟。 但国外在特高频领域仍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还存在不少技术差距,需要进一步研发。 在微波RFID领域,我国尚处于研发阶段,成熟并量产的产品较少,产业链尚不成熟。 总体而言,我国RFID产品的性价比低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在嵌入式智能系统方面,我国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经历了多年,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整体产业链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作为一个高度互联的行业,国内嵌入式系统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断点。 首先,上游嵌入式芯片设计企业过于依赖原材料加工,产业附加值和利润很低,这与国外嵌入式芯片企业的高利润形成鲜明对比。 根本原因是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特别是在集成领域。 电路芯片、IP核和关键零部件基本依赖国外; 其次,在嵌入式软件领域,我国大部分硬件企业自主开发和使用,软件企业外包的嵌入式软件仅占10%左右。 至于最核心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开发工具,国外品牌占据绝对优势。 本土品牌虽然参与者数量较少,但在规模上无法与外资品牌竞争。 综上所述,我国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尤其是传感技术和嵌入式智能技术在芯片设计制造、软件系统等方面薄弱,整体产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研究方面,要加强物联网顶层设计,加快提升泛在物理网络技术领域创新能力,搭建产业合作公共平台,战略性抢占物联网制高点。 泛在网络核心技术。
随着泛在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系列创新应用和服务将会涌现,从而催生出由需求方、供应方、研究机构、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新产业链。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产品制造大国,必须抓住泛在网络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采取实际行动,尽快突破核心技术,进行产业布局,推动泛在网络发展。 着力打造我国网络,前瞻性抢占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制高点。
泛在/物联网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科技实力,因此要从国家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 加强对泛在/物联网和未来互联网发展的研究,确定我国泛在网络发展战略和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切实措施推动,形成政府、制造企业、微电子企业、行业用户、运营企业、 服务企业与其他各方共同推动泛在网络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局面。
加强泛在网络核心技术研究,突破工业制造瓶颈,在芯片制造、低成本低功耗器件、物联网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 泛在网络涵盖多种技术,产业关联度高,产业辐射效应大。 上下游产业应共同加强技术攻关,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泛在/物联网技术涉及最新的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ICT技术,因此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还包括很多要素,包括通信芯片制造商、通信模块制造商、传感器制造商、传感器网络节点 制造商、应用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物联网服务提供商、传统电信运营商、原始设备制造商、消费者、管理咨询提供商、测试认证提供商是整个物联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产业链的核心是 是通信芯片制造商、传感器制造商、传感器网络节点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电信运营商。 尤其是在推广新应用时,可能需要改变行业旧有的管理体制,因此产业链各环节之间、行业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在他们之间搭建一个公共平台,将促进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合作。
虽然无处不在的网络服务有很多,但从国外发展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一定的侧重点。 比如美国是汽车信息通讯,北欧是自动抄表。 从目前国内用户经济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电力抄表、节能环保监控等应用将是泛在网行业的领先者。 选择其中一两个重点行业进行泛在互联网试点成功后,进行宣传,组织各界学习,将有利于我国泛在互联网的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