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价值已达数千亿美元,美国仍是最大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40%。 欧盟由于经济发达、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在亚洲,日本是医疗技术最先进、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大陆和印度是最具潜力和增长空间的国家,因为这两个国家人口最多,而且医疗保健系统仍在发展中。 尚未成熟; 东南亚国家的医疗保健体系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市场将持续增长。 拉丁美洲是另一个增长最快的地区。 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正在逐步向工业化国家发展。 预计未来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集中度较高。 目前,前25名医疗器械企业的销售额占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而分散在全球的数万家医疗器械企业的总销售额仅占40%的份额(数据 资料来源: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
医疗器械的发展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政策以及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导致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发展不平衡。 根据市场特点和不同的产品需求,医疗监护仪市场可分为成熟市场、发展中市场和初级市场。
目前,全球医疗监护仪产品的高端技术仍主要掌握在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手中,而以中国、印度、印度等为代表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巴西仍然依赖传统的医疗监测。 技术是发展的重点。 从品牌来看,目前全球医疗监护仪重点品牌主要有荷兰飞利浦(PHILIPS)、美国通用汽车(GE)和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迈瑞),市场份额分别为38%、 26% 和 10%。 %(数据来源:经济观察网),市场呈现寡头垄断格局。
随着全球公共卫生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医疗服务机构对高品质医疗器械的要求,许多政府针对本国使用的医疗器械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公众的安全。 例如,医疗器械进入美国市场需要FDA注册,而欧盟则需要CE认证。 这些无形的门槛也对显示器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首先突破产品准入门槛,获得相应的认证和注册。
随着发展中国家企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产品性能与知名品牌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未来,全球医疗监护仪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多极化的市场竞争格局。
自1962年美国第一家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建立以来,医疗监护系统逐步推广,并且随着计算机和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危重病人和潜在病人的临床监护要求 危险病人随着不断完善,医疗监护仪行业开始进入市场需求激增的阶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医疗监护仪已成为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重要分支。 历史数据显示,全球显示器市场销售规模从2000年的28.1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48.1亿美元(数据来源:Globalmarketsdirect)。 2001年至2009年,全球GDP复合增长率为2.28%,而显示器市场需求复合增长率为6.15%。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稳步复苏阶段。 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2010年5月预测,2010年和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约为4.25%,未来将保持稳定增长。 通过对2000-2009年显示器市场需求与全球GDP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显示器市场需求与GDP的相关性高达96%,因此可以预计全球显示器市场的复合增长率 到2015年需求不会低至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