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电力设备制造领域,人们谈论高压合作组织时,往往指的是智能产业联盟; 反之亦然。 一位企业研发人员表示,这两个机构都致力于智能电网研究,而且都是由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牵头,这让人很自然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共同观察高压合作组织和智慧产业联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视角。 发现,两个机构开展的智能电网研究不仅可以加快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系统建设,还可以促进上游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高压协作组织由10家单位组成,目标是牵头完成智能化高压装备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的建立,使我国拥有智能化高压装备设计技术 以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技术。 智慧产业联盟由50家企业组成。 其任务是开展智能电网产业涉及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储能装置、光伏发电及并网领域的联合研究,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
显然,两个组织从技术研究到成果应用涉及领域广泛,特别是智能设备的开发,将为智能电网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支撑。 刘有为、杨易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均强调,智能电网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行业、多学科、多领域,需要相关单位密切合作、联合攻关。 这意味着以联合的形式加强各环节的协作已成为智能电网研究的客观要求。
将高压合作组织与智能产业联盟放在一起看,人们也能看到两个组织对于参会单位的重大意义。 一位参与智能产业联盟的企业人士笑称,如果时间再长一点,可能会像国家电网公司开创性推出招标接待日一样对企业产生重要影响。 两个机构都有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科研单位的参与,这证明国家电网公司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正在努力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和进步。 上游企业。
刘有为说:“高压合作组织是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通过技术分工、密切配合,发挥各方的专业优势。” 建立了集体攻关机制,三个月内召开了两次技术会议,明确了各单位的分工和研究进展,符合智能电网设备技术理念的第一代产品已开始研制 构想。
相比之下,智能产业联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对成员没有绝对的约束力。 会员不缴纳会费,主要依靠自律参与行动。 杨易松说:“这就像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能够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信息。没有绝对的分工,而是在我们的指导下,他们自发地决定发展方向。”
一个是紧的,另一个是松的。 两个组织完全不同,但没有好坏之分。 究其原因,就在于两者的直接动机本来就不一样。
高压合作组织的10个单位都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 这些单位直接面临跨国公司的竞争,希望通过强强联合,率先开发适合智能电网的智能高压设备。 10家单位不仅需要提供部分资金,还同意在三年合同有效期内开发成果。
高压合作组织是典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通过合作完成智能高压设备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是唯一目标。 刘有为表示,这样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的出现完全是自发的,满足了智能高压装备一二次技术高度融合的“特种产品”的要求。 只有这样,才能高效、高质量地完成既定的研究任务。
智能产业联盟的50家企业主要是江苏省科研和重点制造企业。 杨易松解释说,很多企业并不了解智能电网,也不确定智能电网未来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许多企业担心错过智能电网的发展机遇,担心电网智能化后会被边缘化。 “所以,成立智能产业联盟的初衷就是要做基础宣传工作,让这些企业知道一些新的信息,告诉大家智能电网技术的最新进展,给大家一个未来发展的方向。”
智能产业联盟发起方兼秘书长南瑞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南瑞将以智能产业联盟为平台,发挥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的引领作用。 例如,建立跨学科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推动联盟成员间研究成果优先转化并尽快转化,加强跨学科、复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专家人才,最终将联盟打造成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技术交流平台、成果转化平台。
此外,智能产业联盟还负责推动专利权相互转让。 鼓励成员以较低价格转让专利,促进市场化交易,带动共同技术进步。 据了解,在智能产业联盟示范带动下,江苏成立了各类与智能高压装备相关的联合组织。 这也被业界视为智慧产业联盟的积极意义之一。
两个组织追求“智能”的理念相同,但追求方法不同。 对于我国智能电网行业来说,这种情况或许更值得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