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新兴产业。 后危机时代,发展低碳经济、节能环保已成为21世纪的主流。 国家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要位置。 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导致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作为能源消费大国,节能减排首当其冲,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张晓宇表示,随着科学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中国有望在10年内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强国。 据悉,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达到1300万辆,同比增长40%; 汽车产值突破3万亿元。 2010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突破800万辆,再次位居世界第一。
不难看出,汽车工业强国梦的实现,有赖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核心技术突破。 可以说,制造技术是汽车产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汽车产品的水平取决于制造技术的水平。 统计显示,平均20%以上的车辆成本是信息技术或产品。 一般越高级的轿车或轿车,这一比例就越高,有的国际公司已超过50%甚至60%。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目前,大量先进数控设备的采用,使我国汽车装备整体进入柔性化时代。 汽车工业的发展对冲压自动线、精密铸件自动线、机器人焊接自动化成套设备、机器人喷涂成套设备、装配自动化成套设备、数控刀具系统、激光切割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及焊接设备、检测设备。 要求。
专家表示,中国汽车依靠进口生产线制造的时代已经结束。 我国汽车工业已进入微利阶段。 企业将无法长期支付高昂的进口设备费用。 装备制造国产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如今,各种趋势表明,汽车制造业正在向我国转移,未来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将保持快速增长。 汽车工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进行产业升级,具体表现在汽车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汽车产业的发展和汽车产业产业升级的深入,将为自动化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来,由于劳动力成本普遍上涨以及产品质量的均匀化,汽车企业纷纷加大自动化投入,以扩大产能、降低成本。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近年来,我国汽车企业制造和装备数字化程度逐步提升。 截至目前,国内汽车企业主要产品生产线或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接近二分之一,部分整车企业已超过90%。 在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中,相当多的企业可以采用基于现场总线(FCS)的先进控制系统(APC)来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
从2000年的年产量200万辆,到2002年的300万辆,再到2009年的1300万辆以上,在我国汽车产量逐年增长的同时,汽车生产的自动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今,自动化装配线和昂贵的机械臂已成为中国汽车企业生产车间的常见景象。
据MSN汽车报道,吉林长春一汽大众二工厂的生产线拥有21个工段、168台机器人,以及一个年产30万辆车身的焊接车间。 焊接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和管理已进入国际化轨道。
据了解,这条自动化生产线是从北美威斯特摩兰工厂引进的,其主体部分由63台G60和R30机器人组成。 由于漂洋过海、拆解运输,到达中国后,机器人零部件表面已生锈。 一汽大众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95年11月迎来了机器人生产的全面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