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电气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原电谷等行业龙头企业带动的区域产业集聚案例越来越多。 在此过程中,“浙江模式”、“温州模式”成为颇受争议的区域发展范例。
温州乐清市柳市镇素有“低压电器城”之称。 在这个占地不到50平方公里的集镇里,有5000多家电气及相关配套生产企业。 依托地理区域优势,通过集群企业之间的供需链接,实现本地化采购,在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销售之间构建产业链,成本优势明显。 所谓“浙江模式”、“温州模式”也由此而来。 这些脱胎于农村工业化和家庭工业的块状经济,在短缺经济时期靠艰苦奋斗和相互模仿取得了快速发展。 在我国,“一县一品”、“一镇(乡)一品”甚至“一镇(镇)一品”形成较早。 一村一品”区域特色产业。
然而,这种区块经济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产业区块低水平重复建设、盈利能力低、企业产品假冒严重等问题也浮出水面。 “往往是打假队伍先行,各家各户马上就开始生产我们的产品。” 国内某知名低压电器企业负责人曾在接受采访时略显无奈地告诉记者,尽管该企业在温州花费了巨资进行打假行动,但这种情况 “游击战”最终使公司无功而返。 “所以我们增加了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这对于模仿者和造假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情况确实如此。 近年来,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和质量体系的薄弱,让本来就处于行业低端的温州产业集群受到考验。 就低压电器行业而言,“由于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过多,80%以上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竞争,导致 产能严重过剩,国外厂商在开发高端低压电器的同时,也在努力生产经济型产品,并正在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并且 中低端市场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市场形势。” 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伊利告诉记者。
但此类产品处于同质量竞争,企业管理粗放,通过争产量、争价格来实现扩张方式。 缺乏向上游研发设计环节、下游营销环节延伸的产业集聚发展形态。 去年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些问题的集中暴露。 据悉,由于金融危机造成外需低迷,加之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企业流动性紧张,不少地区大量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经济集中在浙江。
对于较早依靠产业集群发展区域经济的浙江来说,这无疑是“起步早、聚集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扭转这一局面,浙江省政府今年以来出台了《关于加快区块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确定了 杭州装备制造和乐清电器作为试点。 ,探索转型升级新途径。
记者在浙江省温州市经贸委近日编制的《温州市电气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中看到,为加强全市电气行业诚信建设,温州市拟全力以赴 建设“国际电气城”。 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根据规划,乐清电气集群内不仅有电气龙头企业、配套企业、行业协会,还有支撑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工程中心、专业培养产业工人的工业学院。
“除了近期落户正泰集团的国家工业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外,乐清市的工业电器产业集群未来也将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表示,通过这些平台建设,乐清电气产业将真正实现从低压到中高压、从模拟产品到数字产品、从产品销售到工程成套的转变 ,从而大大增强了其竞争力。
多位业内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州电气产业集群一直是一个具有“小资本、大聚集”“小企业、低成本”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具有较高的生机和活力。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集聚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 对于浙江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探索,专家们均持积极态度,并提醒电气产业集群竞争力,地方政府除了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外,还应真正下功夫了解企业竞争力。 需要什么。
在国际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拥有美国硅谷的加州,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各国经济总量排名第11位; 意大利每年超过200亿美元的出口主要由66个集群区提供; 印度约350个集群创造了印度60%的制造业出口……虽然同行是“敌人”,但在相当大的区域内,却存在着几家生产相同产品的同类企业,以及支撑这些企业的上下游企业 以及相关服务业高密度聚集后,这些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巨大的价值。
对此,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产业集群是全球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趋势。 工业发展。 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往往依赖于一个产业集群,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规模效应”。
产业集群独特的“魅力”在于,从横向看,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大量采购和销售,可以进行集中培训和人才交流,还可以展示集体广告和区域品牌,这也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给政府管理带来便利。 让政府管理更加专业化; 纵向上,产业集群加深了专业化分工,原有的大成套企业和小成套企业之间的内部支撑关系被打破。 多家组装厂和多家配套供应商同时,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也引入竞争,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创新。
在我国电气工业领域,现在不乏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全面打造区域产业集群的案例。目前正在全力开发智能电器; 西电集团主导的特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开始向核电设备等领域延伸。
对于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电气行业来说,结构性变革远比总量性变革更为重要。 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来看,电气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应立足于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 从一定意义上说,电气产业集群发展的最终作用应该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面对近年来电气领域产业集群的“井喷”发展,业内专家认为,这无疑将推动我国电气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但专家也指出,尽管电气产业集群迅速形成,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但集群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竞争多于合作、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水平较低、配套服务不充分等问题。 网络仍需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与区域及全球产业链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不强,开发创新能力不足,融资瓶颈制约凸显,导致 我国绝大多数电气产业集群。 大而不强”。
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电气产业集群不同的发展升级路径,需要政府以全球视野把握我国电气产业的发展规律。 对此,刘世锦认为,随着产业集群发展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发展也应适时转型,“一是要‘深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走,产业从东部地区向有条件的内陆地区转移;三是走“上”,从制造环节延伸到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即 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向“高”走,从低端市场向高端领域延伸,共享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零部件;五、向“新”走 ,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深化专业分工与合作,创造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