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系统产业已从原来的“大而全”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专而精”。 有人曾经把嵌入式平台厂商比作一条河,河里的生物就是各种合作伙伴或者OEM厂商。 它们形成了一条类似于生物生态链的“嵌入式生态链”,彼此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
正因为如此,微软等传统IT巨头非常重视“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例如,微软在全球拥有500多家合作伙伴,包括芯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设计公司、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等。 这让 OlivierFontana 颇为自豪。 就在4年前,当他去深圳参加IIC-China展会时,微软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数量还是零,现在已经迅速增加到50多家。
IDC对微软及其全球合作伙伴有一个统计:如果微软赚取1美元的收入,那么微软全球生态系统大概会赚取7.8美元的收入。 在中国,如果微软收入为1元,那么微软中国合作伙伴的收入约为16.5元。
记者在IIC-China 2010的微软展位上看到,研华、威盛电子、亿道电子等十几家微软合作伙伴带来了一系列基于Windows Embedded的解决方案。 天科智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向记者展示了一款配备7英寸屏幕的MID。 这款产品最大的亮点就是人机交互界面非常特别。 从人机交互通讯到手持识别都有很好的用户。 经验。 它采用了微软在WindowsCE6.0R3平台上开发的UI技术,属于微软嵌入式合作伙伴中的新型。
“我们的策略是提供技术和平台,以及合作伙伴提供我们生态系统中的解决方案和最终体验。” 微软中国区嵌入式部门高级营销经理李涛告诉记者,“过去一年,微软因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专门开发了一些新类别的合作伙伴。比如传统IT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 ”。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是微软,还有很多企业,未来嵌入式行业的竞争不再是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生态链之间的竞争。 具有前瞻性的平台厂商在制定策略时不仅要从自身出发,还要根据合作伙伴或整车厂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并兼顾整个生态链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嵌入式市场出现了这样的发展趋势,即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通过联盟进行产业整合,这些联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行业。 这不仅将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市场,还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加快新产品和应用的研发。 作为业界最强大的联盟,微软与英特尔组建的Wintel显然符合这一趋势。
事实上,从整个嵌入式行业来看,英特尔与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可能更接近微软。 英特尔进入这一市场已超过 30 年,拥有超过 3,500 家客户。 看到这个市场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近年来,英特尔加快了在嵌入式市场的布局,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链。
2009年,英特尔在嵌入式市场投下了重磅炸弹:以不到9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风河系统公司。 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嵌入式软件和服务提供商。 或许这只是英特尔众多收购案之一,但其背后的深意却值得深思。
对于英特尔来说,嵌入式市场意味着至少10亿美元的年收入,但工具和软件一直是其进入市场的软肋,而风河的强项则在于通信市场上的网络和实时操作系统。 收购Wind River将有助于英特尔充分利用Linux的成本优势和开源特性,在弥补自身短板的同时,拓展日益繁荣的上网本和移动互联网设备市场,并快速推动Moblin进入各种非PC设备; 但另一方面,此举也涉嫌损害其与微软的密切合作关系。
对此,微软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双方的合作关系不会受到此次合并的影响,“微软将继续发展与英特尔在嵌入式市场等领域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世界各地的领域”。
然而,“吃掉”风河之后,在嵌入式市场投入巨资的英特尔是否会收购更多的软件公司呢? 如果ARM成为下一个目标,嵌入式市场的生态链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英特尔的收购很可能会打破嵌入式市场原有的产业结构和生态链。
然而,在“软化”和“服务”的推动下,嵌入式软件和应用服务正在成为嵌入式市场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而这也正是微软的强项。 不久前,记者采访微软嵌入式事业部总经理Kevin Dallas时,他表示微软在嵌入式领域提出了“软件+服务”的理念,即推动这个生态链中的行业和客户 。 互联网提供“软件加服务”,而微软则从平台和技术层面提供支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