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过程的自动化行为已经过时了。 我们都知道FA|PA(工业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基础是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系统,而今天的PLC系统本质上是基于预设的逻辑流程。 不幸的是,这种以决心为导向的逻辑过程的思维脱离了现实,超越逻辑的行为随处可见。 未来的自动化行为应该以协调为导向。 基于协调的自主行为系统的发展是当前自动化行业应该重点参与的重大变革。
单个网络的演化是一种短期行为。 现在自动化领域已经失去了工业特征,正在尝试与信息领域的以太网构建单一的网络结构,将现场总线直接演进为数据网络。 这种想法非常幼稚,原因有二:一是以太网的非实时性;二是以太网的非实时性。 二是状态网络是基于地址的通信结构。 虽然其节点容量很大,但在信息领域,节点本身是相对静态的、同构的结构,如计算机、交换机等,但工业网络需要管理的是“动作、行为、事件” 相互影响,比如运动行为、感知和激励行为等,这些动作和行为本身并不能完全被地址标签捕获,必然存在大量的行为和事件逃逸。
广义上的机器行为和人类智能行为的管理困境,现在记录机器的行为很容易,但实时记录人类智能行为(视频录制除外)相对困难。 CNC(计算机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有限的数据可以指导一系列加工动作,但如何反映被加工材料内部结构和性能的变化却是困难的。 有趣的是,CNC 主要面向刚性材料设计的机器结构,加工复合材料的能力非常有限。 然而,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操作者的人类智力行为高度相关。 即使是民航领域最先进的空客 380 的复合材料机翼也需要现场操作员的自主行为。
基于芯片和数据链路的自动化技术受到环境的强烈约束,传感器的工作范围也非常有限。 首先是工作温度和灰尘的影响。 基本上没有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工作的自动化系统。 必须花费巨大的成本来确保工作环境的一致性并防止电磁和太阳风等损害。 发展非芯片自动化技术迫在眉睫。 夸张地说,在整个产业结构中,自动化系统本身受环境影响最大。
安全算法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目前的自动化技术领域,只有面向功能的算法,并没有支持功能的安全算法平台。 我这里指的安全算法不是信息领域的加解密技术,而是保证功能集合的安全结构。 例如,现在可以使用红外检测装置来发现控制单元的异常宏观表现,例如异常的工作温度,但是管理该控制单元的功能算法无法反映该功能算法的可变性。
以上只是简单提醒一下自动化领域的现状与产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差异。 人类只有不断反思自动化技术的框架,才能更积极地应对各种新的工业需求。
现在自动化领域的基本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自动化企业长期的盈利困境也体现了这种巨大的变化。 如果没有扎实的技术体系演进,经济刺激政策下的短期繁荣就无法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