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界才认识到变频器对于生产控制和降低能耗的重大作用

   2023-07-20 工业品商城336
核心提示:1996年,丹佛斯带着温控业务和制冷业务进入中国还为时不晚,因为其竞争对手只领先他几年。 但就逆变器业务而言,永根似乎只搭了晚班车。 工业化离不开逆变器。 这句话对于非业内人士来说可能没有同样的效果。 但我们每天使用的电梯、穿的衣服、开的汽车,都离不开变频器对电机的调速。 丹佛斯于1968年开始研发变频器,这项

  1996年,丹佛斯带着温控业务和制冷业务进入中国还为时不晚,因为其竞争对手只领先他几年。 但就逆变器业务而言,永根似乎只搭了晚班车。

  工业化离不开逆变器。 这句话对于非业内人士来说可能没有同样的效果。 但我们每天使用的电梯、穿的衣服、开的汽车,都离不开变频器对电机的调速。 丹佛斯于1968年开始研发变频器,这项业务很快成为丹佛斯在欧洲市场的重要支点。

  但中国的情况并非如此。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业才认识到变频器在生产控制和降低能耗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时,日本的富士、安川、三菱、三垦等变频器企业已经进入中国市场(1988年,日本安川率先进入中国变频器市场)。 据统计:1993年,我国逆变器市场容量不足4亿元,到1999年已达到28亿元。 看到希望,西门子、施耐德等欧洲企业也跟随日本企业进入中国。 如今,在这些高端变频器无法触及的低端市场,中国变频器企业纷纷崛起,就连以送料起家的希望集团也有一家名为“森兰”的变频器企业。 目前,我国逆变器市场容量高达130亿元,甚至有乐观人士预测,未来我国中低压逆变器市场规模将增长至2500亿元左右。

  令人垂涎的蛋糕,但丹佛斯来得有点晚了。 虽然丹佛斯变频器早在1996年就已在中国市场销售,但丹佛斯变频器一直受到国外知名企业和中国国内企业低端产品的挤压。 当时,丹佛斯在中国没有专门生产变频器的工厂,因此无法利用中国的人口红利来降低制造成本。

  “如果来得太晚,就得另想办法了。”永根想。  2005年7月,丹佛斯北京传动控制研发中心正式开业,这是丹佛斯继欧洲、北美之后在全球设立的第三大研发中心; 同年11月,丹佛斯全资收购中国最大的变频器制造商之一——浙江海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并更名为海利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逆变器是一个进入门槛低、成长壁垒高的行业,海利电子科技在中国低端逆变器市场占据最大份额。 永根保留了海利品牌,希望借此占领低端市场。 同时,他还收购了海利电子位于海盐的工厂,将丹佛斯高端变频器的生产扎根于该工厂,成本竞争力更加明显。 据悉,丹佛斯接手后,永根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完善了原海利的产品线和生产技术,使海利品牌的定位逐渐向中端迈进。

  当早期的竞争对手占据高端时,永根选择了迂回战术来避开他们的锋芒。 如今,丹佛斯逆变器业务收入占其中国市场的20%。 由于近年来我国对环保节能的重视,逆变器市场不断扩大。 永根不仅希望丹佛斯的高端产品能够有所作为,更希望将海利普品牌打造成2015年中国中端变频器市场第一。

  “想了就做,不做怎么知道不可能呢?” 这是Jongen小时候随父亲去非洲狩猎时学到的风格,但这次他将丹佛斯太阳能逆变器业务推广到中国,着实令人惊讶。

  丹佛斯对太阳能逆变器的研究始于2001年,随着意大利、丹麦、挪威等国家对太阳能发电的重视,在太阳能发电厂、太阳能住宅和商业建筑中取得了成功,罗马和哥本哈根的都覆盖了哪些 与太阳能。 在装有太阳能电池板的建筑物中,有丹佛斯太阳能逆变器,可将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人们可以使用的交流电。 据估计,丹佛斯目前在欧洲使用了近 80,000 个太阳能逆变器,每年减少 70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但这种成功经验就一定适合中国吗?

  过去几年,中国大力推广风电,几乎所有国际风电企业纷纷涌向中国淘金。 但太阳能在中国却是一个“雷大雨少”的行业。 成本、并网、电力稳定性、补贴等不确定性问题让中国太阳能产业如浮云。

  中国光伏产业“两端外”,原材料和销售均由欧美提供和消化。 最早进入光伏行业的中国企业中,如无锡尚德等,只扮演了生产线的角色。 而且太阳能逆变器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能够生产此类产品的中国电源企业也不在少数,但大部分市场都在国外。 精明的永根对这些现实并非一无所知。 他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行为的意图是什么?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