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是我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发展的首个项目,也是第一个建成投运的特高压项目。 该工程起于山西晋东南变电站,经河南南阳,止于湖北荆门变电站,全长640公里,跨越黄河、汉水,于2009年1月投入商业运行。
项目运营一年半以来,累计发电157.54亿千瓦时。 与会专家指出,这充分发挥了特高压输电固有的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优势,在电力传输、水火互救、事故保障联网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在推动华北煤炭基地集约开发的同时,有效缓解了中部地区季节性电力紧张的局面,为充分利用中部地区水电资源创造了条件。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表彰会上表示,特高压输电关键技术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通过特高压重大创新工程建设,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据悉,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是全球首次研究提出由7大类77项标准组成的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 修订国家标准1项,发布国家标准15项、标准73项。 已受理专利431项(已授权237项),确立了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研究、装备制造、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等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继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取得成功后,2010年7月8日成功投运的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也是我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新。 我国的特高压。 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特高压交直流混合电网时代,将对推动我国长距离输电工程规模化发展、推动电力资源转型发挥重大作用 从传统的局部平衡转向全国总体平衡。
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运后,每年可向上海输送水电320亿千瓦时,最大输送功率占上海高峰负荷的三分之一。 可节约原煤1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万吨,使上海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电力城市。
两个示范工程的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具备了从特高压试验研究、成套设计、设备研制、工程建设的综合能力 到运营管理。 能力。 通过工程实践,我国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特高压试验研究体系,全面掌握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核心技术,大幅提升了我国电网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成功研制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特高压交流成套设备,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掌握特高压设备制造核心技术,具备特高压交流设备批量生产能力,推动实现国产化 电力设备制造业产业升级、跨越式发展。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基础上,国家电网将加快“三花”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建设。 2015年,“三花”特高压电网将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网”,建设11个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锡盟、蒙西、张北、陕北能源基地通过3条垂直特高压交流通道向“三化”输送电力,北方煤电、西南水电通过3条水平特高压交流通道向华北、华中、长三角输送电力 特高压环网输电通道。 建设西盟—北京东—天津南—济南—徐州—南京、张北—北京西—石家庄—河南北—驻马店—武汉—南昌、陕北(蒙西)—晋中—山东山—南阳—荆门—境内三个垂直输电通道 长沙。 建设蒙西—晋北—石家庄—济南—潍坊、晋中—豫北—徐州、雅安—乐山—重庆—长寿—万县—荆门—武汉—皖南3条横向输电通道。 建设淮南-南京-台州-苏州-上海-浙北-皖南-淮南长三角特高压双环网。
“十二五”期间,配合西南水电、西北华北煤电、风电基地开发,打造锦屏-江苏、溪洛渡-浙江、哈密-河南、宁东-绍兴、酒泉-湖南、 准东-重庆、蒙西-江苏、宾昌-山东、陇东-江西、虎盟-山东、锡盟-南京等11回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建成,满足西藏供电需求,实现西藏电网与西北主电网联网。
2020年,国家电网将建成以“三花”特高压同步电网为中心,东北特高压电网、西北750kV电网为送端,连接各大煤电基地、大型水电基地、 大型核电基地、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坚强智能电网、各级电网协调发展。 规划实现后,可解决晋东南、晋中、晋北、陕北、宁东、准格尔、鄂尔多斯、锡盟、胡蒙、霍林河、宝清、哈密、准东、伊犁、宾昌、大 陇东、淮南等大型煤电基地和四川、金沙江、西藏等大型水电基地,为区外清洁、安全、可靠电力大规模验收搭建了强大的网络平台 适用于中东部地区负荷中心。 大规模引进蒙古、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电力资源,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