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时期的收官之年,“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战略即将启动。 以“两化融合”为抓手,将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长期国策和核心,未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走制造业信息化之路 新型工业化,实现由“制造强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工作内容。 那些知名度好、带动力强、覆盖面广、前瞻性、战略性强的技术、产业和重要领域将得到支持和发展。
例如,突破现代设计/制造技术、集成协同支撑平台、XG工业应用支撑技术、下一代工业网络关键技术、传感器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核心技术。 对于核心应用程序; 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国家重大专项应用、制造服务业、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一般支持应用等领域给予重点政策支持。 嵌入式系统(芯片和软件)、工业软件数控、DSC(分布式控制系统等)、MES(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总线、工业传感器及系统等将是“两化融合”的主要产业化领域 和工业化”。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当前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在产品结构和管理上寻求差异化,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当企业间在产品、技术、成本、设备、工艺等方面的同质性越来越强,差异性越来越小时,企业个性化的压力就越来越明显。 我们必须追求差异化、个性化,而生产现场作业的管理是企业个性非常强烈的地方。 因此,生产现场的“精细化管理”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需求。
制造业信息化专家卢思成表示,以前,一提到精细化管理、ERP、MES,人们很容易想到国外的大型软件,但这些企业提供的是解决共性问题的套件,而我们呢? 我们现在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解决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这也是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机遇。
虽然可以通过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核心技术的掌握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随着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由于设备和工艺的差异,通用 一揽子软件无法覆盖所有个性化需求,企业不再能够完全掌握所需的所有技术,必须依靠外部力量来完成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维护、回收等活动。
现代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和生产流程大多由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转变为自动化管理模式,但自动化程度不同,而且由于行业不同,工艺设计中的难点和关键技术也各不相同。 不同,所以对于各个行业来说,日新月异的流程管理方法也应运而生。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级企业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 产品批量小、批量大,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流程型企业的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 其中,不断提高过程信息与管理信息的集成和应用能力,实现管控一体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车间信息化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企业和制造商的共同关注。
制造执行系统(MES)是为制造企业核心业务——产品形成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而建立的集成信息技术平台。 制造企业可以利用MES对其产品形成过程实现现状、协同管理、快速准确的响应决策,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产品流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交期。
据了解,使用MES的制造企业在前3年比其他制造企业生产力更高、发展更快。 使用MES的制造企业的生产率提高了约70%至600%,利润在3年内增加。 400%。 此外,使用MES的制造企业比不使用MES的制造企业可以更显着地降低成本。 统计显示,14.36%的中国制造企业应用了MES系统,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众多国外知名制造商进入,未来还会有国际制造商陆续进入。
数字化工厂和MES都是作用于制造现场的信息化概念,但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的。 MES发挥产品实体形成过程的作用,是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专门应用系统。 数字化工厂更注重技术和信息的方式和传输方式。 两者最终将“同向”——全面支持数字化信息生成和传输的新型“数字化MES”将会出现
MES作为生产现场集成的信息技术平台,为数字化设施的集成和互联提供了基础。 分布在各个操作点的微型计算机、移动终端、RFID/条形码设备、软件PLC、便携式坐标测量机和无线工业以太网都集成并连接在MES系统中。
数字化工厂的虚拟模型一方面来自3D产品和流程设计,另一方面MES需要提供订单、计划、设备、控制、生产状态的数字化模型和数据。 尤其是数字化工厂布局和流通的仿真优化,离不开MES提供的制造环境的数字化信息。
MES不仅可以消除生产线中的障碍,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保证生产的连续、顺利:针对各工序的生产工单,以工序、设备、动力等为对象,生成生产作业指令并进行生产。 发出指令信息; 收集并归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业务数据,及时准确地反映生产状况、设备运行状况、自动化物流状况等; 产生的各种业务数据可追溯生产历史,实现生产过程和成品质量的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