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缺失不仅导致电力企业信息共享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电力信息市场竞争的无序。 据说,在一些区域市场,三个人就可以成立一家软件公司,拿到电力信息化项目。
此前,不少人对电力体制改革寄予厚望,认为网上竞价、跨区域交易将“引爆”电力信息市场; 国内一家咨询公司甚至预测,今年电力系统信息采购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元,但事实证明,预期的蛋糕并没有成为现实。 从整个电力信息市场来看,对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需求比较旺盛,因为从乡镇供电站到省供电公司的组织架构比较稳定,本次制度改革的影响 规模比较小,更重要的是,效益非常高。 明显的。 过去,有表无卡、有卡无表、卡表不一致的现象非常严重。 有的用户用电10年了,但电力公司却从未收到电费单,因为电力公司不知道电表的存在; 实施电力营销管理制度后,所有这些漏洞都得到了全面堵塞。 目前,辽宁、重庆、河北等省已进入推广阶段,吉林等省还处于试点阶段。
由于今年新建电厂数量较多,发电企业IT设备采购较2003年大幅增加。但整个发电企业信息化市场全面启动可能还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目前,发电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主要是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但严重的缺电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发电企业对信息化的注意力。 电厂领导最关心的是安全发电、多发电,而不是信息化,因为只要每台发电机组发挥出最大效率,是否联动并不重要。
更重要的是,改革尚未尘埃落定。 虽然发电企业与发电集团之间的资产划转已经完成,但尚未实现从行政隶属关系到投资、被投资关系的转变。 发电企业由省供电公司划转至发电集团后,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各异,各发电集团没有明确的管理理念和组织模式。 无论哪个企业,业务流程都可以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但管理思想必须相对稳定,否则管理信息化无从谈起。
电力调度信息化市场也在慢慢启动。 计世资讯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电网企业IT设备采购量仅略高于去年。 国电集团分拆为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后,地区电网公司与省级电网公司的关系仍不明确。 例如,东软电力事业部总经理马玉成表示,由于辽宁省公司与东北电网公司关系不清,没有人有信心,当然也没有人会加快管理步伐 的信息市场。
然而,在规模相对较小的电力信息化市场中,却存在着三类企业相互争斗的情况。 一类是电力系统内的公司,如南瑞、东方电子、中电普华等; 第二类是有IT背景的公司。 企业包括SAP、IFS、西门子等国外企业,以及东软、清华同方、宇电伟达等国内企业。 第三类是省级供电公司信息中心独立后成立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由于调度自动化对设备和系统的安全性能有严格的要求,调度自动化市场基本被电力系统企业和国外IT巨头垄断,小公司很难进入。 国内IT企业主要关注发电公司、供电公司的管理信息。 战斗在化学领域。
马玉成将电力信息市场比喻为“攻城略地”。 “城”内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去。 电力行业是垄断行业,没有标准。 表面上看,门槛高,但实际上,只要有“关系”,就能上榜,“草队”也能开。 无序的市场竞争不仅使很多项目的建设质量大打折扣,也伤害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的积极性,也让IT企业很难快速成为一流的软件企业。 提高整个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尽管电力信息化市场仍在蠕动,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显现。 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目前电力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却很难承担如此繁重的任务。
过去,各级电力企业的信息部门并不被视为企业的生产部门,一些专业的生产控制系统、调度系统的建设都是由生产部门承担。 信息部门在电力公司没有专门的机构,没有规范的组织体系和岗位。 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例,除了华能集团是信息中心外,其余都是信息管理办公室,挂靠到不同的部门。 大唐集团规划发展部隶属于市场部。 吴兴平表示,挂在不同部门至少说明领导层对信息化的理解程度不同,出发点也不同。 无论是营销部门还是科技环保部门,至少主营业务不从事信息化管理,因此很难在企业层面进行全面的信息化。 规划。 更重要的是,每个部门只有一两个人。 就算是三头六臂,这么重要的任务,一两个人也很难完成。 发电企业基本延续了省电力公司的配置,有的挂靠行政部门,有的挂靠企业管理部门,但一般只有三峡工程建设公司等少数大型电厂。 长江、大亚湾核电站有完善的信息中心。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的自动化部门和信息中心分别负责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 只有深圳电力公司等少数电力公司将自动化部门与信息中心合二为一,推进信息化建设。 吴兴平表示,信息中心和自动化部门合并,不仅可以共享技术资源,而且有利于整合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信息,实现管控一体化。 由于人员安排、安全等原因,目前大多数电力公司还没有合并两个部门的计划。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扩大,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涉及到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信息化需求已从单个业务部门的需求扩展到整个企业的需求。 信息部门的设置显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 由于信息化建设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负责和实施。 目前,电力企业信息化组织架构和人才状况滞后于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影响了信息化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