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并不是一个凭空诞生的概念。 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移动计算与网络会议就曾提出“传感器网络是人类下世纪的又一个发展机遇”。 国际电信联盟5年前的一份报告描绘了“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驾驶员出现操作错误时,汽车会自动报告; 公文包会提醒主人他忘记了什么; 衣服会“告诉”洗衣机颜色和水的要求......
不难看出,物联网已经将我们的生活拟人化,世界上的一切都变得与人相似。 在这个互联的世界中,物体之间可以“交流”,就好像它们拥有智能一样,无需人工干预。 也就是说,当信息化向物理世界拓展、延伸时,这场革命将给人类带来更大、更彻底的改变。
物联网的本质是将信息化进行到底。 当物联网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人类将进入新的智能时代,信息像海洋一样覆盖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们对信息的掌握更加充分,社会结构更加扁平化,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提到,“大道之道也,天下为公。选贤能者,讲信修和。” 所以,人不能只亲亲人,不能只亲儿子,这样老的有尽头,强者有事,年少者有事,少儿有事,丧偶有事,孤独者有事。 残者、病者,皆有供养。男有一份,女有回报。你所憎恶的东西,不必藏在自己身上;你若憎恶它,你就不会去藏起来。 需要他们,为了自己,没有必要为自己做事,是因为你求封闭而不繁荣,不从事盗贼行为,所以你不关门,这就是 谓之大同。” 这是孔子“大同世界”理想的描述。 这一理想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通”字,它的意思是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使社会更加和谐。
全球互联互通程度越来越深,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 当各种信息进来时,物联网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做出更好的决策。 瑞典斯德哥尔摩建立了智能交通系统,根据不同拥堵程度收费。 通过该系统,斯德哥尔摩的整体汽车使用量减少了25%,碳排放量减少了14%。 人均碳排放量已降至每年4吨,成为欧洲领先者。 欧洲为6吨/年,美国为20吨/年。 总之,智能管理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和利用资源,缓解因资源稀缺而引发社会纠纷的潜在危险。
一定程度上,古人晚上不关门、路上不捡东西的理想就会由此实现。 物联网等技术的实现将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 很多犯罪源于对商品和财富的争夺,但物联网技术可以让每件物品都可追溯,盗窃、抢劫等犯罪活动将大大减少。
我们对未来智能世界的猜想只是一个开始。 人人相连、万物互联的大同世界,不仅需要政府、运营商、IT企业共同承担,还需要生物、机械、自动化、通信等尚未实现的各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过去密切相关。 同时,这不仅仅是一个猜想。 有朋友说,最近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就能闻到这种味道。 我相信这种气味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