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大连机床在国内机床行业率先走出国门,成功收购美国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 2003年,大连机床再次出击,将美国英格索尔曲轴加工系统公司纳入怀抱; 2004年,已有两次并购经历,大连机床一举拿下了德国齐默尔曼公司。
“我们三个海外公司,一个一年一个,一个一样,三年内取得了三个大的进步。” 对于三起跨国并购,大连机床国际业务负责人如此表示。
显然,这一切并不是巧合,而是由多个环节共同完成的企业的某种战略部署。 据了解,除了上述业界熟知的大连机床三起典型外资并购案外,还有另一家国内合资工厂也值得关注:2004年4月,大连机床与日本 OKK公司缔结联盟,以70%的股份再次主导在大连成立的合资企业。
在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事实需要提出。 在大连机床的几次海外并购中,控股已成为共同特征。 针对这一现象,大连机床国际业务负责人强调:“自2001年与德国指数公司完成合资以来,随着自身实力的提升,持股已成为大连机床的首要条件。 工具的合资企业。 因为,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双方企业文化不同,只有持股才能在现有基础上拥有控制权。 否则,局势可能有失控的危险。”
一些观点或许可以为寻找大连机床坚持持股的真正原因提供一些帮助。 长江商学院院长项兵认为:“收购、控股是中国制造业参与世界产业分工、快速扩张的现实选择。” 另一位对中国工业经济有多年研究的专家指出:“中国机床企业海外并购的目的无非以下三点:一是解决高端大型机床的技术来源” 工具;二是跟踪先进管理经验;三是开拓国外销售网络。”
仔细研究大连机床的三起跨国并购和一家国内合资企业,明眼人可以发现,这四家公司中有两家位于美国,另外两家位于德国和日本。 大多数机床行业人士都知道,德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日本位居第二,美国同时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双重身份; 同样,这三个国家的机床技术都是世界领先的,按照实力排序依次是德国、美国、日本。
我们不能不对陈永凯的“智慧”表示由衷的敬佩。 专家分析:“大连机床打造的全球机床最终将形成以美国、巴西为中心辐射南美;以中国、日本为中心辐射亚洲国家;以德国为中心辐射到亚洲国家的总体战略布局”。 欧洲共同体。”
实际数据证实了陈永凯的做法的有效性:截至2004年,大连机床的国外市场已达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已经建立的市场网络之外,陈永凯或许更高兴的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工业王国的创建。
根据并购后发展比较优势的原则:大连机床可以凭借机床企业的先天优势、与被收购企业产品的相似性、价格低廉的优势,降低先进技术的成本。 中国市场的劳动力和资源; 大连机床对中国市场比较熟悉,中国是国外机床制造商的重要市场; 第三,大连机床可以依托被收购企业的销售及其他服务体系、平台、本地化人才、职业经理人。 实现创建DMTG世界知名品牌的梦想。
那一年,陈永凯迎来了人生难得的机遇。 38岁的他开始接手拥有50年历史的大连机床。 对于还不到40岁的陈永凯来说,这应该算是一种晋升。 然而,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危机时刻的一次任命。
当时,大连机床正处于整个机床行业的冰河时代。 而大连机床本身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存在或不存在是一个问题。” “准确地说,直到2000年,大连机床才完成了走出困境的任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知情人透露了这一点。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悄悄算了这么一笔账:即使算上2005年,大连机床的发展时间也只有6年;即使算上2005年,大连机床的发展时间也只有6年;即使算上2005年,大连机床的发展时间也只有6年。 而在2000年之前,根据此前的历史数据,中国整个机床行业还处于普及数控机床的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家早在“九五”期间启动的经济型数控机床研究项目,一转眼已经过去了10年,仍然没有任何突破。
不仅是大连机床,国内所有机床企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数控机床已经成为机床行业的代名词。 对此,国产数控机床虽然主观上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努力,但在世界机床市场的舞台上仍然缺乏话语权。
这种被动局面的结果就是数控机床的大量进口。 权威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消费总额将突破80亿美元,其中进口额将突破5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机床进口国。
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形势堪忧的背后,是中国机床工具市场的繁荣时期。 中国机床工具协会一位人士曾这样形容蓬勃发展的市场:“2003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没有不受欢迎的产品,没有不受欢迎的企业,是近年来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最好的一年。” 年,发展速度超出预期。”
更让陈永凯等国内对机床工具行业感兴趣的人士欣喜的是,从2002年开始,中国首次跃居世界机床消费榜首,并且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 更令人鼓舞的是,近三年来,我国机床消费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其中,数控机床是我国机床市场消费的主流,近三年累计消费量增长了一倍以上,高出机床消费增速20多个百分点。
即便如此,中国机床市场潜在巨大能量的爆发还远未结束。 据统计分析,目前我国机床消费贸易逆差超过200亿元,供需存在缺口。 未来3至5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产值仍将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速。
这些机遇已经成为中国机床企业大干一场的决心; 同时,它们也成为吸引国外机床企业的美味佳肴。 由此,不难想象中国机床企业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一方面,国内机床企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国内机床企业竞争激烈。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国际竞争激烈。
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中国机床面临的处境似乎更合适。 业内人士分析:“在国内高端市场,由于国外强势企业进入中国机床企业,没有机会;但中国机床企业在技术水平和人脉关系方面也缺乏优势。”
针对中国机床工具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专家把脉: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现有企业的机制、发展手段、营销手段、管理结构、生产管理模式等方面与国外相比严重落后。 国外先进企业的落后,已经成为我国机床工具行业的制约因素。 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落后是真实的,竞争是客观的,但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有所作为、也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来说,任何竞争也是机会。 希望凤凰涅槃的大连机床,显然不会因为灰烬而拒绝重生。 更重要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大连机床的国际化战略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陈永凯似乎对未来有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