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似乎已经进入大发展的前夜。 然而,对于智能电网在中国所指的含义,国家层面并没有权威的定义。 然而,智能电网要从“理想”走向“现实”,国家规划必不可少。
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智能电网对于推动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将智能电网建设视为战略性基础设施投资。
为什么智能电网如此重要? 一方面,可以消纳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多种能源,实现供电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可以为用户侧提供更加智能化的信息,实现交互,最终实现整个电网供需关系的优化。 这是旧网格无法做到的。 也就是说,借助智能电网,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低碳目标的实现。
这在中国也不例外。 目前,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并网已成为能源行业的“心病”。 智能电网的发展迫在眉睫。
然而,从国家电网2009年5月宣布建设“坚强智能电网”那一刻起,学术界对于智能电网建设方向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因为,国际上智能电网主要基于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 即使克服了技术难关,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的中国智能电网是否会与新能源浪潮背道而驰,也令业界担忧。
很多人认为国家电网提出的方向是强化其垄断地位。 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能源专家彭喜明直言,“美国现在讲的智能电网更多的是配电侧。配电侧的智能化会体现在智能电网上。” 在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所说的坚强智能电网更多是指国家电网如何建设其高压、特高压输电网络,以优化其输电网络,特别是 跨区域资源整合。推动智能电网的原因。”
国家电网表示,“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因为,无论建设高碳煤电、清洁水电、风电还是光伏发电,都必须有一个“大转变”; 百万千瓦、数千公里的能源输送决定了中国智能电网的模式。
尽管市场争议不断,但高层并未出面指明方向。 由于智能电网涉及行业如此之多、带动范围如此之大,除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外,还需要建立“统一标准”,避免市场盲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