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2米、直径8米、厚25毫米,内部构件多达55000个,总重量700多吨,堆装集装箱属于大型薄壁集装箱,制造难度极高。 难点在于焊接工艺、热处理工艺、加工精度和长途运输。 稍有不慎,造成返工或报废,就可能带来惨重的损失。
该大型非标设备由中国第一重工集团与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设计、承担制造和安装,并实现制造成功、运输成功、安装成功。 创造了快堆大型核装备制造的高品质,也创造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新纪录。 这一成功标志着我国核装备设计制造能力取得新突破。
核电装备的快速发展只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在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等多个领域,我国装备制造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高端装备自给率不断提高。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型叶片制造商的行列”,无锡汽轮机叶片有限公司总经理严琪说,“目前无锡汽轮机叶片正出口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自主研发的基础。、印度等国家。”
可以说,我国的装备制造体系非常完善。 只要是设备,我们国内就可以找到厂家,这是国外没有的。 而且,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规模国际领先,行业持续保持出口贸易顺差,实现历史性拐点。 2003年至2008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8%。 2006年,出口首次超过进口,进出口顺差达到157亿美元。 2007年、2008年,进出口顺差持续增加。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施勇坦言:“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高的速度。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规模来看,我 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已达1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0167亿美元,略高于美国(19800亿美元),远超日本(15600亿美元)和德国(13251亿美元), 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在国民经济中,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更加明显。 2008年,我国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13.7万亿元,占全国的27.6%; 出口交货值4.4万亿元,占全国的53.2%; 从业人员2333.6万人,占工业从业人员的26.4%。
装备制造业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涌现出不少重量级产品:70万千瓦水电和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1.65万吨自由锻压力机和机械手等,是第三批制造的关键。” 一代核电主管道取得技术突破,全球首条±800kV云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投运
“我国装备制造业近年来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还只是制造大国,还不是制造强国。” 施勇认为,缺乏自主设计能力、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他告诉记者,在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领域中,相当一部分产品技术尚属空白,不少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赖进口。 部分装备虽然实现了国产化,但缺乏自主设计能力,尚未掌握核心技术。 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通用电气作为装备制造业巨头,2009年营业收入为1570亿美元,而中国装备制造业(不含汽车企业)最大企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2009年营业收入仅为 去年超过1000亿美元。 人民币。 除了规模差距外,更重要的是我国装备企业大部分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同时,基础配套能力较弱,很多关键零部件仍需进口。
据记者了解,2009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做到了“一枝独秀”。 但仍是全球最大的机床进口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赖进口。 虽然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发展中高端数控机床所需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主要来自海外; 尽管世界上机床制造企业数量最多,但仍缺乏著名的跨国机床集团和世界级的“精、特、专”小巨人企业。
朱森迪告诉记者,装备制造业普遍面临整体利润水平较低的困境。 虽然行业一批骨干企业发展迅速,但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低,严重制约了企业做大做强。
作为机床的“大脑”,数控系统的水平是评价机床行业的重要指标之一。 目前,国内已形成华中数控、广州数控、沉阳高精、大连光阳、航天数控等一批数控系统骨干企业。 在经济型数控系统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规模优势,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流行的数控系统已经批量生产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高端数控系统方面,仍然无法与日本的FANUC和德国的SIEMENS相比,无法撼动这些海外品牌的垄断地位。 深机集团机床销量已跻身全球前10名,但在高端数控系统的价格谈判中却没有发言权。 核心问题在于我国缺乏高端数控系统。
中咨询公司报告指出,当前产业集中度较低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并不多。 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区域同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依然存在。 不仅面临着严重的同行业横向竞争,而且纵向上,产业链还不完善,上下游企业无法得到有效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