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跨国公司高管看来,这是对其他行业的警告。 这些公司多年来一直向政府支持的合作伙伴“转让”或出售技术,以换取市场准入,但他们得到的回报是在中国市场份额不断缩小,因为中国的国家政策有利于本土产业。
这些企业现在发现自己的高铁技术已经被“消化吸收”了。 根据政府的定义,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包括购买和引进国外技术,在现有平台上进行创新,然后(由原来的中国合作伙伴)以国内品牌进行销售。 此外,外国公司发现自己在世界各地竞标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折扣价出售消化后的高铁技术,而且往往得到国有银行廉价信贷的慷慨支持。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国内高铁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尽管中国公司尚未在海外成功销售,但行业专家表示,第一笔交易可能很快就会达成,买家是加利福尼亚州或众多渴望高铁技术的国家之一。
高铁产业发展的推力是国内铁路网络的扩张。 分析人士表示,这一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几乎肯定是自美国铁路网建设以来规模最大的项目。 我国铁路系统老化带来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增长。 这些史无前例的建设计划对于解决瓶颈问题至关重要,也是2008年推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铁网络,并计划到2020年将其规模扩大到目前的三倍左右,超过16000公里。 总长度足以从北京延伸到伦敦,然后从伦敦返回北京。 政府决定在未来几年每年预算超过1000亿美元,用于建设新铁路线和升级老化的铁路网络。 据世界银行估计,这一数字预计将占同期全球铁路投资的一半以上。
这个诱人的市场吸引了世界各大铁路集团。 十多年来,北京欢迎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日本川崎重工和加拿大庞巴迪等集团与国有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竞争的激烈,技术转让已成为必然要求。
2002年,为挑战外资垄断地位,铁道部推出高速铁路系统“中国之星”,这是由国有制造企业充分利用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高速铁路系统 并耗资1.4亿元。 然而不到两年,铁道部就宣布其核心技术“不成熟”。
中华之星滑入人行道后,就被遗忘了。 政府鼓励国内企业加大力度消化国外技术。 与此同时,铁道部也在不断提高“国产化率”的要求。
铁道部拒绝回答英国《金融时报》有关此类要求的问题,但官员们多次公开表示,任何铁路项目必须至少有70%的设备由国内公司生产。 受此影响,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幅下降。
2002年,中国与外国公司在高铁市场(包括车厢、信号设备等高科技轨道交通部件)投资近40亿欧元,当时外国公司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行业数据显示,如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已达170亿欧元,而外国企业仅占市场的15%至20%,利润与8年前大致相同。
2007年,铁道部庆祝国产高速列车投产时,并未提及这些列车是基于川崎重工提供的日本技术平台制造的,而只是强调了日本在吸收外国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 铁道部高调宣称,国企以“明显低于”标准的成本成功吸收高铁技术。
在东部港口城市青岛一座闪闪发光的工厂大楼里,最新的“消化再创新”计划正在进行测试。 中国南方铁路四方正在建造一列最高时速380公里的动车组,将在京沪高铁上运行,预计2012年底完工。预告片中展示的列车具有 与日本最新的新干线子弹头列车惊人的相似。
南车四方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罗斌解释说,公司购买了川崎重工的原始技术使列车时速达到200公里后,就不再与川崎重工合作。这是在我们消化吸收的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设计。”罗斌指着试车跑道上闪闪发亮的新型机车说道。“这完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结果,与庞巴迪、西门子无关,更与新干线无关。”
东海旅客铁道运营高速铁路服务,并参与新干线系统的部分开发。 该公司董事长葛西佳行表示,他已警告川崎重工不要试图达成一项最终会产生低成本竞争对手的交易。 “他们没有听取我们的建议。我认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他三月份告诉英国《金融时报》。
“他们当然生气,但他们也知道,与中国政府对抗只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而且于事无补,”一位非常熟悉中国南车供应列车项目的日本高管表示。 “一开始,日本人和欧洲人都觉得这可能会在未来发生,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会这么快。 中国追赶得如此之快,他们甚至无法想象(与中国人)竞争美国合同。 ”
国外铁路公司的经历,在很多人看来,对于航空、汽车、信息技术甚至绿色科技行业来说都是不祥之兆。 分析人士观察到这些行业的新兴产业战略,国有企业利用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前景,从外国公司转移有价值的技术,几乎在一夜之间使自己成为全球竞争对手。
该战略在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兴起引发了外国公司的抱怨,这些抱怨最终升级为外国领先实业家的公开批评。 但阿尔斯通和西门子等公司不愿说出自己的困难,担心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 尽管不愿公开抱怨,但一些外国铁路高管私下声称,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技术被合资伙伴大规模窃取和复制。
在最近的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官员驳回了对强制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侵权的担忧。 铁道部总工程师何化武表示:“中国将人类文明成果应用在世界高铁上,同时也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和创新。” 其中,约90%来自合作伙伴或外国公司开发的设备。
在中国运营的国际火车制造商的高管私下表示,向北京投诉或提起法律诉讼是没有意义的。 尽管声称当今所有高铁技术都是自主开发的,中国铁道部还是组建了一个由律师和官员组成的团队,调查国有铁路公司如果开始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将如何面临知识产权诉讼。 这是。
有业内人士表示,为了在中国与全球竞争对手争夺优势,一些外国企业向中国合作伙伴转让的技术比他们公开承认的要先进得多,这也是中国企业能够提高列车速度的原因。 很短的一段时间。 原因之一。 他们表示,如果没有此类援助,中国将很难在不牺牲安全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火车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