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适合发展海上风电的海域已基本划分完毕!” 江苏省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顾卫东说。 去年以来,不断有能源巨头与沿海地区达成合作协议的报道。 少则可开发100万千瓦,多则200万千瓦,甚至400万千瓦——投资据说高达900亿元! 虽然所谓的协议未经国家批准只是一纸空文,但其“圈子作风”的急切可见一斑。
据悉,今年国家将风电装机容量从3000万千瓦调整为2020年1.5亿千瓦,其中大部分增量将来自海上风电。 这极大地刺激了海上风电的热潮。 沿海省市正在加快编制海上风电规划。 发展海上风电不占用陆地空间,风电效果较好,但投资是陆上风电的两三倍,技术要求更高。 从海上风电机组的稳定性到海上风电的环境影响评价,国内准备工作还很不足。 如东能源局局长陆寅表示:“丹麦搞海上风电,测试风力发电机的防腐,测试风力发电机噪音对海洋生物的影响……8年过去了,我们在 还在做!”
好的风电资源如何才能换来好的“收获”? 很多地方的想法是用风电场来代替风机制造。 华瑞盐都基地投产一年多,已上缴税金近2亿元。 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朱静表示,华瑞去年销售额30亿元,今年将翻倍。 “两三年内,销售额将达到300亿元,纳税10亿元!” 盐城正在建设4个10平方公里的风电产业园,规划10年内形成1000万千瓦风电机组生产能力,销售额2000亿元。 目前已有20多个风电机组项目落户盐城,总投资达300亿元; “绿色能源县”如东提出,五年内风电机组年销售额达到400亿元。 以风电资源吸引能源巨头,以能源巨头吸引设备巨头,进而集聚配套厂商。 南通一家风电场老板表示,有些地方实行“捆绑招商”,能源巨头如果不引进风电场就很难拿到风电场。
“企业不怕产能过剩、亏损,国家纯属杞人忧天!” 在沿海地区的官员中,持这种观点的也不在少数。 甚至有人认为风机制造产能过剩是捏造的“伪过剩”! 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他们期待的路径是这样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很多,从很多到精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过程要走,学费有 要付出代价,没有低水平的数量,怎么可能有高水平的质量呢? 市场不能“规划”,产能又怎能“一不能多,一不能少”? 产业规划始终不成功。 允许这里犯错误,那里犯错误,但没有人听。 最好一起做。 如何消除落后而不“重复建设”?
这套以“反计划”为中心、鼓吹“自由竞争”的理论令人担忧。 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认为,发展新兴产业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让企业自主投资。 政府只能设定行业门槛,制定产业政策。 把一切都纳入规划框架,排除市场竞争,无论是当年的沙钢,还是今天的熔盛造船,都不会脱颖而出。 问题在于,当前风电产业“繁荣”的背后,是扭曲的“市场配置”。 以国企为代表的能源巨头并不关心“循环风”的成本。 它们不仅积累了传统能源扩张所必需的新能源配额,而且还占用了稀缺资源。 信用成本极低,“不差”就不怕赔钱。 这种资本冲动叠加在政府的政绩冲动上,使得风电产业的发展更加火热和盲目。 滨海县县长李一浩表示,有些地方建设风电场、风机工厂,不仅是为了追求传统GDP,也是为了追求绿色GDP标签。 他们追赶国有企业,并提供无限折扣。 即使项目失败,也足以创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