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占全球粗钢产量的比重不断加大。 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3.53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30.8%; 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5.68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46.6%,超过我国身后的20个国家。 全国粗钢产量之和; 今年,我国粗钢产量预计将达到6.2亿吨。 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粗钢产量年均增速可能达到12%左右。
事实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成就不仅体现在粗钢产量的快速增长,还体现在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深刻诠释了钢铁工业的内涵。 的内涵式增长。
2005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大力开发生产国内相对紧缺的钢材品种。 钢材品种和质量不断提高,大量替代进口钢材。 长期相对短缺的板材产量增速快于长材,带材比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趋于优化。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国内钢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钢材进口量呈现下降趋势,而出口量持续增加,市场 国内钢材比重持续提高。 2005年,我国国内钢材市场占有率达到92%,2009年进一步提高到96%。
与此同时,我国钢铁工业在技术进步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宝钢、武钢自主研发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已替代进口用于50万伏以上大型特高压变压器,并成功应用于我国三峡电站。 宝钢、鞍钢、本钢等企业汽车板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机械工业用大量高端特钢产量和质量持续提高,钢铁工业高端产品产能持续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大型钢铁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 首钢京唐曹妃甸钢铁基地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首个发展循环经济的海滨大型钢铁联合体。 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顺利投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 宝钢梅山钢铁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和整合,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冷轧生产线。
一方面,优势钢铁集团跨区域重组正在加速。 宝钢集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广东钢铁、宁波钢铁。 鞍钢集团重组攀钢集团、天铁冷轧。 集团重组水城钢铁、贵阳特钢、长治钢铁、通化钢铁。
另一方面,区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已形成一定规模。 河北省唐钢、邯钢、宣钢、成钢、石钢、舞钢联合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山东省济南钢铁、莱钢、日照钢铁合并。 山东钢铁集团组建,湖南湘钢、涟钢、衡阳钢管重组为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大连特钢、抚顺特钢、北满特钢联合组建东北特钢集团。
无疑,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显着提高了产业集中度。 2005年,我国十大钢铁企业粗钢产量约占全国粗钢产量的35.4%,2009年这一比例提高到43.5%,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 2010年,随着鞍钢重组攀钢集团、本钢重组北台、首钢重组通化钢铁集团、组建天津渤海钢铁集团 今后,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作为传统的资源消耗大户和污染物排放大户,“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持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 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烧结烟气脱硫、水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有所减少。 节能减排各项指标不断优化。
2005年,我国重点统计的吨钢综合能耗和吨钢淡水消耗量分别为741公斤标准煤和8吨淡水。 这两项指标去年分别下降至619公斤标准煤和4.4吨淡水,均下降4.6%和16.1%。 2009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下降4.9%和7.9%。
与此同时,钢铁行业不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工信部下达的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分解任务,全年计划淘汰落后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为3524万吨和921万吨。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累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696万吨、6914万吨,分别完成淘汰计划总量的117%和126%。
今年6月,为解决行业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淘汰落后进度缓慢、铁矿石经营秩序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关于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也配套发布了《标准》 7月《钢铁工业生产经营情况》,为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钢铁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支持钢铁工业发展的工作 优势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记者了解到,国务院34号文件发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区、钢铁企业积极落实各项政策,产品质量、节能减排、兼并重组、工艺装备、 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秩序正在有序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