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企业众多,集中度较低,企业产品差异化小,市场竞争激烈。 首先,中国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地域分布广泛,控制的原材料资源数量差异较大。 从企业组织看,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并存,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并存,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并存。 从地域和分布来看,产能除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外,也有部分企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由于历史原因,这些领域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竞争相对较弱。 此外,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矿山和焦炭资源。 在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他们有很好的成本控制手段,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根据2008年钢铁产量最新统计,我国前十大钢铁企业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42%,与国外平均70%以上的份额相比还较小。 这就决定了我国钢铁行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我国除少数企业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外,如鞍钢优质板材、武钢冷轧硅钢、太钢不锈钢等 ..,大部分企业都是普通钢材,如中小板 、螺纹钢、线材等,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产能严重过剩。 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竞争,高成本企业难以生存。
此外,由于市场紧张以及一段时期产业政策的鼓励,我国不锈钢、宽厚板、热轧、冷轧板等高附加值钢铁产品产能下降 快速扩张,导致高端产能过剩和低端产能相对过剩。 不足的。 比如,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粗钢产能5000万吨左右,其中对应品种90%是板材。 以冷轧板为例,2001年至2007年,我国各类冷轧机组产能从1300万吨上升到5000万吨,2008年底达到7500万吨,远快于 同期我国所有钢材的产能。 加速。 这种结构性矛盾是过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不是产能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行业分散、落后产能比重大、企业竞争力不强。 最新政策的实施也存在一些困难。
自从19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整个钢铁行业亏损以来,产能过剩这个词就被提起。 然而,对产能的限制却越来越多。 造成这种情况的最深层原因之一是我国钢铁需求尚未达到峰值。
根据世界各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验,只有当一个国家基本完成工业化时,其钢铁需求才会达到顶峰并停止增长。 根据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我国要到2020年左右才能基本实现工业化,产能限制不住的原因之一是市场需求。 未来几年钢材需求将会增加,但增速可能会放缓。
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市场竞争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再加上必要的宏观调控。 布局问题,即“重组”是解决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未来钢铁行业的重组也将锁定“跨区域”。
事实上,国务院文件已明确指出,支持有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最终培育出3至5家特大型钢铁企业。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较强实力的企业6-7家。 企业集团。 力争到2015年国内十大钢铁企业集团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由2009年的44%提高到60%以上,推动钢铁工业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 。
加快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市场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 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和体制改革的滞后,不少钢铁企业难以实现跨行业、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导致产业集中度低、生产主体过多 导致过度竞争和盲目扩张。 据2009年1-8月统计,千万吨以上钢铁企业产量仅占全国的38.9%,而武钢、鞍钢等巨头的产量仅占全国的38.9%。 仅占全国产量的17.3%,远远不足以引导和控制行业趋势。 美国前4大钢铁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4.1%,日本前4大钢铁企业占比75%,产业集中度较高。 从这些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很多企业希望通过自我扩张达到1000万吨、2000万吨。 有的地方,小钢厂想变成中型钢厂,中型钢厂想变成大型钢厂,大型钢厂想变成特大型钢厂。 扩张、盲目发展的现象。 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选择是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统筹规划、联合重组、发展大型钢铁集团[30.00 -1.32%]。
我们在这方面有经验和教训。 例如,在山东、河北、辽宁等省份,同时设立两家或数家千万吨级钢铁企业,仅从单个企业本身入手,缺乏全省或跨省的整体发展。 战略考虑。 近两年,各省联合组建全省钢铁联合企业,从原来的1000万吨一下子增加到30~4000万吨。 在全省总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增加20至3000万吨。 以河北钢铁[4.29 -1.83%]集团为例,原有钢铁企业大多不足1000万吨。 联合集团成立后,最终发展成为4000万吨以上的大型联合集团。 还有效控制了总量,有效控制了产能过剩。 据钢铁行业内部预测,通过3-5年的激烈市场竞争,仅无缝钢管行业就将通过“洗牌”形成5-8个年产能200万吨左右的企业集团, 呈现出新的市场格局。
对于钢铁企业来说,产能过剩导致其发展日益受到上游成本和下游市场的挤压。 钢铁企业能否获得更大的利润,一方面取决于转移成本的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钢铁企业能否获得更大的利润。 另一方面,有赖于钢铁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强新产品研发步伐。
如上所述,我国除了少数企业拥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如鞍钢优质板材、武钢冷轧硅钢、太钢不锈钢等, 等,大部分企业都是普通钢材,如中小板。螺纹钢、线材等,这些产品技术含量低,产能严重过剩。 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竞争,高成本企业难以生存。
为此,企业要适应需求变化,引导产品结构调整。 一方面,要消除优化产品结构的误区,不要一味追求高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 过度追求高附加值产品、淘汰低附加值产品,不仅会导致高附加值产品无法体现其高附加值,而且会进一步加剧市场供求不合理现象。 另一方面,要把新建长材项目与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 目前,由于市场长材供应紧张,短期内产品利润能够得到保证。 从近年来市场销售情况看,中小钢铁企业低端产品基本实现产销率100%,产能利用率90%以上。 这说明,只有新建长材项目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材供应紧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