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四代低压电器产品首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在性能上必须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部分指标也必须国际领先。 一般来说,必须达到国外当代产品的同等水平。 不仅性能指标相似,而且近年来低压电器相关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新一代产品中。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来提高产品的性能,而不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改进、完善、吃剩余。 目前,许多公司正在对第三代产品进行改进。 我们知道,改进也可以提高性能,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会蚕食利润,从而影响产品的可靠性。
为什么我们的DW45推广得这么好? 主要是非常靠谱。 新一代产品并不是通过改进老产品来提高指标,而是通过新技术的应用。 可靠性高于上一代产品。 这些问题在设计时都已考虑到。 言下之意是,现在的新产品已经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并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所以未来新一代产品的性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除了先进的性能外,新一代产品还具有许多新功能,例如低压断路器。 我们现在提出全方位选择性保护,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是一项新技术,对于配电系统来说是一个重大突破。 飞跃。 原来的选择性保护是部分选择性保护,通过短延时来实现。 如果超过短延时整定电流,则难以实现选择性保护。 我们现在提出的是全范围,包括全电流范围,可以实现选择性保护。 还有系统的范围。 目前,由于配电系统中还没有对终端具有选择性保护的开关,因此很难实现有效的选择性保护。 现在我们的第四代产品已经具有选择性保护的微型断路器。 范围从一般配电系统延伸至最终用户,是全范围、全区域的选择性保护。 这会用到很多新技术,比如区域选择性联锁技术。 当系统出现故障时,首先要判断短路故障的位置,然后快速断开短路位置的断路器,同时向上级发出闭锁信号 断路器。 将短路故障限制在最小范围内,防止超电平跳闸。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另外,采用新技术后,可以在200ms内实现整个选择性保护。 显着降低了低压断路器的短时耐受电流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断路器的分断性能。 同时可以有效降低低压成套设备对系统的动、热稳定性要求,对成套设备及系统的小型化、节材、节能大有裨益 ,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技术应用效应。
除了上述要求外,第四代产品特别强调自主产品开发和自主知识产权。 以前的产品研发可能会有很多仿制的成分。 我们这一代产品必须彻底摆脱以模仿为主的状态,强调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 因此,这一代产品不仅需要应用很多新技术,而且在结构上也有很多创新。 结构创新不仅仅是过去经验的积累,主要是采用了很多先进的设计技术,比如仿真和先进的测试技术,这为自主创新和结构创新创造了条件,所以这一代产品与上一代有很大不同 三代。
同时,第四代产品的智能化功能将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智能电网推出后,对智能家电的要求更高。 我们的产品必须完全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比以前的产品具有更强大的智能功能,同时还要考虑环保、节能等因素。 因此,第四代产品要求水平高,比原来的产品有更大的跨越,也是满足智能电网要求的产品。 谈到第四代产品的推广,由于技术先进,相应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研发单位对其推广感到担忧。 现在智能电网为新一代产品的应用提供了机遇。 新产品虽然成本较高,但能够更好地适应智能电网的要求,对于提高智能电网的功能和运行可靠性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它给新一代产品的推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智能电器概念提出已有20多年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在国外看到了智能电器的概念。 当时我们很快意识到电器的智能化可能是低压断路器的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开始研发智能万能断路器和智能塑壳断路器,并在90年代末迅速推广。 但什么是智能家电呢? 截至目前,该标准尚未提及智能家电的名称和定义。 断路器标准只提到了带有电子元件的断路器应增加哪些测试,主要是EMC测试。 当时我提到智能断路器应该具备五大功能:保护功能、测量功能、故障录波与显示功能、内部故障自诊断功能、通讯功能,但实际上并没有附加的功能或相应的功能。 智能电器测试。 相关标准。 随着智能电网的提出,既然叫智能电网,那么里面的用电设备就应该是智能电器,要满足智能电器的要求,并通过相关标准的考核,所以相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必须跟上。
2002年,IEC/17B在北京召开会议,我参加了那次会议。 当时有人提出一个问题,能通信的低压电器标准如何处理? 虽然当时没有深入讨论这个问题,但有专家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处理。 一是制定可通信低压电器的通用要求; 另一种方式是在原产品标准的基础上增加附录,提出通信产品的附加要求。 截至目前,尚未有相关行动。 智能家电不仅具有通信功能,还具有许多其他功能。 现在智能电网提出后,增加了很多新的要求,比如预警功能、自愈功能、能源管理功能等,这些功能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如何进行评估? 这些问题必须遵循相关标准,这个任务就落在了低压电器科技工作者身上。 作为我们所这样的研究部门,更应该引起重视。
我国智能电器发展已有近20年,通信电器发展也有近10年。 我第一次提出发展可通信低压电器是在1998年的一次200多人参加的大型行业会议上。通信电器概念。 1999年,我们在业界提出,通信电器应成为我国第四代产品的主要特征之一。 我们从2000年开始研发通信低压电器,到现在已经近10年了。 可以说,我国智能家电、通讯家电的发展已经跟上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我国第三代低压电器主要产品已实现智能化、通讯化。 当然,这些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我们还开发了相关的智能配电与控制系统---3S-Net,但推广并不理想。 主要原因是:一是相关标准不完善; 二是行业细分问题。 零部件和成套行业有不同的想法。 所使用的网络也各不相同,无法形成合力,导致配电系统组网过程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