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发展有3个重要节点: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首次提出物联网(IOT)的概念。 其最初含义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对所有物品进行识别。 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智能识别和管理。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扩展了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AnyTime、Any Place、Any Things Connect”)和泛在网络( 泛在网络)和泛在计算(Ubiquitouscomputing)的发展愿景中,除了RFID技术之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09年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物联网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BM积极响应“智慧地球”理念,并将其提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引起全球广泛关注。 专注于。
虽然目前物联网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但从物联网的本质来看,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融合应用和技术改进 。 它是对各种信息的感知。 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聚合和集成应用,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智能连接和对话,打造一个智慧的网络空间。 作用于行为控制和管理决策。
“物联网”有几个主要特点:互联网特性,让需要连接到互联网的“物”实现互联; 识别和通信特性,这意味着物联网所包含的“物”必须具有自动识别和物对物通信(M2M)功能; 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反馈和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中有3种应用架构模型:
一是基于RFID的应用架构。 电子标签可能是三类技术系统中最灵活的,可以将“东西”变成智能对象。 其主要应用是对移动和非移动资产进行标记,以实现各种跟踪和管理。 EPCglobal提出了Auto-ID系统的五个技术组成部分,分别是EPC(电子产品代码)标签、RFID标签阅读器、用于信息过滤和收集的ALE中间件、EPCIS信息服务系统和信息发现服务(包括ONS和PML) 。
二是基于传感器网络应用的架构,一般指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此外还有视觉传感器网络(VSN)、人体传感器网络(BSN)等其他传感器网络; WSN是分布在自由空间中的一组“自主”的无线传感器,它们协同工作,完成对周围特定环境条件的监测,包括温度、湿度、化学成分、压力、声音、位移、振动、污染颗粒等。 WSN中的节点(或Mote)通常由无线收发器、微控制器和电源组成。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常是一种自主重配置网络,包括无线网状网络和移动自重配置网络(MANET)。
三是基于M2M应用架构。 业界认可的M2M概念和技术架构应该涵盖最广泛的范围,包括EPCGlobal和WSN的部分内容,同时涵盖有线和无线通信方式; M2M还覆盖和拓展了工业信息化(两化融合)传统SCADA系统。 虽然M2M和SCADA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因为M2M是基于互联网等新技术,所以有很多标准化的东西作为基础。 与传统的SCADA不同; 国内三大运营商从一开始就直接从事M2M业务。互联网的发展缺乏像ONS、PML这样的“物联网”标准规范和统一架构。
“物联网”的其他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WSN)、微机电系统技术、专用集成电路和嵌入式软件技术(SOC)等。
2009年12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电科)与江苏省、无锡市签署了《共建国家传感器网络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器信息中心)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电子物联网的发展思路是参与国家物联网创新示范区建设顶层设计总体方案的规划和实施; 打造“感知中国”典型示范工程; 成立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
中国电子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的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整体技术、顶层架构研究、传感器节点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处理、物联网应用服务及商业模式 、物联网安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