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点: 1、目前主要采用人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向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监测发展; 2、从劳动密集型监测向科技化监测发展。 3、从狭隘野外监测向全方位野外监测发展; 4、从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发展; 5、环境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智能化发展; 6、环境监测仪器发展成为综合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的高新技术领域。
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急需的监测技术的科研投入,将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纳入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在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帮助下,推动环境监测仪器产业化和技术升级。 同时,推动监测仪器科研与生产一体化,鼓励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合作,加快环境监测技术成果转化。
运用市场调节手段,推动环境监测仪器生产企业重组,逐步改变监测仪器生产技术薄弱、投资分散、低水平重复、市场竞争力低的局面,实现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一批 监测仪器仪表生产骨干企业。 同时,产品必须从中低端向高端仪器设备调整,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利用高新技术重组、改造、提升环境监测技术和仪器设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加快国产化进程。 应当提倡,在技术水平相近的情况下,优先使用我国国产监测仪器设备为宜。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国产仪器设备的价格将适当提高,以增加利润空间,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提高制造水平。 对于具有国外先进成套技术的监测仪器,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关键技术,联合生产,逐步实现国产化。
加大环境监测仪器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市场化机制和资质认证认可制度,消除运行市场混乱带来的负面影响。 及时完善环境监测仪器发展规划和技术政策,明确环境监测仪器发展方向,引导和规范环境监测仪器健康发展,避免企业盲从。 要建立一批具有良好技术基础和权威性的技术中介机构,对环境监测仪器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状况进行检测并向社会公布。 对执法监测专用环境监测仪器实行“准入”制度。
为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准确、可比,应加强环境监测仪器标准制定,将环境监测仪器标准纳入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统一规划、协调制定。 环境监测规范、环境分析和检测方法的实施。
加快制定环境监测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在部分大中城市建立区域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自动网络系统。 通过组织实施环境监测自动化网络建设示范工程,将带动我国环境监测自动化网络体系的形成,扩大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
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大部分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低端产品,技术水平一般,产品种类少,故障率高,使用寿命短。 这导致监测频率低、采样误差大、监测数据不准确,无法及时反映污染物排放状况。 这不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执法的严肃性,也容易挫伤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例如,各种污染源的在线监测系统还没有解决高温、高湿、颗粒物含量高带来的测量问题。 烟尘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我国基本空白,极大地限制了烟尘总量。 控制系统的实施。
研发能力低,在线监测仪器系统配套生产能力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优质分析仪、专用监测仪器和自动监测系统大多从国外进口,国产仪器所占份额很小。 我国国产仪器中,大气监测仪器的份额约为70%,水质监测仪器的份额约为60%。 仪器仪表基本上仍依赖进口。 国外大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占企业总销售额的5-10%,而我国较好的企业只有1%,且产品生命周期远长于发达国家。
管理能力差,劳动生产率不高,趋同倾向严重。 究其原因,有关专家认为,一是大型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存在问题,没有发挥好骨干作用; 其次,小企业蜂拥而至,缺乏技术和资金,低水平重复较多,仪器质量和性能不够好。 与国外进口仪器竞争; 三是科研机构与企业缺乏紧密的合作机制,无法快速实现产业化; 第四,政府对环境科学仪器开发的投入和风险投资不足。
市场供需矛盾突出,高新技术产品短缺,不能满足严格环境管理的需要。 以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为例,根据目前市场容量分析,预计我国“十一五”期间供应能力不足,部分系统仍需 依赖进口。 目前,环境监测仪器行业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无序竞争等问题,特别是技术性能不稳定、成套水平低等问题,导致低端产品供过于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