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木强调,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产业。 是各行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 2001年至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30%,连续六、七年实现快速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多年高速增长势头有所放缓。 2008年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至17.1%; 2009年1-2月跌至谷底,增速仅为5.4%。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一揽子计划,及时印发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装备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 今年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快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1.6%,为国民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相木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取得突破,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 镗轴直径320mm的数控落地铣镗床、龙门跨度10m的五轴联动数控桥式龙门车铣复合机床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LNG(液化天然气)船舶建造实现零的突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成功承担了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器。 钻井平台标志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设从浅水走向深水。 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350公里/小时动车组等产品已投放市场并成熟运营。 国产时速380公里动车组“和谐号”再次打破世界铁路运营速度纪录,达到416.6公里。
重大技术装备整体技术水平显着提升,部分领域装备产品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和±800kV直流输变电成套装置已投入运行。 上海东海风电场3兆瓦海上风机成功安装; 百万千瓦核电站、AP1000核电站核岛压力容器蒸发器关键铸锻件全系列国产化。 重点企业典型船舶建造周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VLCC(超大型油轮)水下建造周期为38天,4250TEU集装箱船水下建造周期为30天,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主机制造带动核心零部件发展,促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协调发展,装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 一些长期限制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特种优质原材料自主创新步伐加快。 船舶配套装备智能化、系列化、国产化不断取得突破。 我国主流船型特别是散货船国产化设备装载率大幅提升,2008年达到50%。
张相木肯定了“十一五”期间机械、汽车、船舶、航空等重点行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张相木介绍,2006年至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26.22%和26.64%,是“十一五”预期目标的两倍多。 年计划”产业规划。 其中,2009年,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14亿元,同比增长16.1%,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制造国; 工程机械行业实现销售产值3157亿元,位居全球第一; 农业机械工业销售产值2265亿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超过1360万辆,保有量超过7000万辆。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313万辆,同比增长36%,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 2009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458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4%; 今年前三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449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45%。 。 受益于汽车购置税优惠和节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2009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近720万辆,同比增长71%,占全国汽车销量的71%。 占乘用车市场总量的70%。 今年前三季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673万辆,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68%。 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取得突破。 目前,共颁布实施36项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 2009年,13个城市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补贴车辆2500余辆; 今年,数量增至25个,并选择上海、杭州、深圳、合肥、长春5个城市开展民间新能源采购。 汽车飞行员。
2009年,我国造船竣工量为4243万载重吨。 预计到“十一五”末,我国造船产量将突破5000万载重吨,是2005年造船产量的4.1倍,年均增长34.7%。 截至2009年底,我国船舶订单量为2.046亿载重吨,是2005年底的5.2倍。200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持有船舶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34.8% 、59.4%、38.5%。 在散货船、油轮、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中,船舶实现了大型化、系列化、批量化,改变了我国造船业以中小型船舶为主的产品结构。 中型散货船结构单一、批量小。 17万吨级海岬型散货船等一批国际知名船舶品牌产品相继涌现。 船舶关键配套装备发展有力支撑了船舶主业发展。 目前,我国已具备制造系列大缸径低速主机的技术能力,并在船用主机智能化、系列化、国产化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设立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对航空工业进行重组,成立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专门发展大型客机产业。 2008年,C919大型客机全面研制。 计划“十二五”(2014年)首飞,“十三五”(2016年)取证交付。 国产民用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生产、改进和销售取得新进展。 新舟系列涡桨支线飞机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最新改进型新舟600于2010年5月获得适航证。小鹰500已开始批量交付,运12、Z等新机型 -8不断被推出。 ARJ21新型支线客机于2008年首飞,目前已全面进入试飞取证阶段。 目前已有国内外订单240个,预计2012年开始批量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