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部分组成。 在感知层,条码阅读器、RFID阅读器、摄像头等都已得到应用,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仍在开发中,数据采集方面也有少数产品正在试用。
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仍处于完善阶段,其应用范围大多局限于数据监控和采集,在控制和安全场合尚未取得良好的应用。 但由于用户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WSN技术的前景是光明的。 只要没有多重标准,厂商和研发部门不刻意炒作,用户不“为了无线而无线”,无线传感器网络就会实现健康发展。
根据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未来10年,物联网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阶段,形成公共管理三大阶段 和服务、企业应用程序以及个人和家庭应用程序。 市场。 预计到2015年,其产业总体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2020年将突破5万亿元。 由此可见其发展潜力有多么巨大。
新能源领域发展非常迅速,但风电和太阳能都受到气候影响,两者产生的电能都难以储存,需要电网有效调度,因此智能电网应运而生 。
欧美等发达国家根据各自国情和电力行业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智能电网”定义。 核心理念是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控制等先进技术,提高智能化水平,适应可再生能源连接。 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可持续电力供应。 据了解,智能电网初步计划于2020年建成,国家电网已采用或确定了22项智能电网核心标准。 届时,我国每年将可减少标准煤消耗4.7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8亿吨。
首先,在应用技术工作中要关注用户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重视用户的需求,任何作品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们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意见。 还要把“产学研”的视角转变为“产学研用”,有利于技术应用的导向。
其次,自动化技术要服务于流程生产,发挥支撑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工业生产要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以最小的投入创造最大的效益,主要依靠生产工艺的变革和方法的创新。
最后,重要的是不要将自动化技术发展成“以自我为中心”和压倒性的过程。 从历史上看,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热潮以失败告终; 20世纪80年代的DCS热潮导致大部分高价DCS处于低位运行,浪费了大量外汇。 这一切都归功于技术的快速发展。 这是因为它远远低于信息产业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速度。 因此,主次关系不能混淆。 自动化技术与工艺其实就是“皮肤”与“头发”的关系。 皮肤不保住,毛发怎么会附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