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标准《城市公共交通通用术语》中,城市轨道交通被定义为“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用轮轨运行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 一般包括地铁、轻轨列车、有轨电车等,被誉为“城市交通的大动脉”。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起步较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形成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65年,至今已走过40多个春秋。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计划经济时期长期潜在的社会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交通需求的急剧增加,使得 我国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期,截至2009年底,约有27个城市正在筹建城市轨道交通,其中2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准。 到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建设轨道交通线路79条,总长度2259.84公里,总投资8820.03亿元。
截至2010年,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大连、天津、重庆、武汉、长春、抚顺12个城市相继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京津冀、长三角、 珠三角地区也相继开通城市轨道交通。 建设城际铁路。 目前全国已运营轨道交通线路20余条,里程800公里。 除了里程的增加,中国轨道交通也从原来的地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广州的直线动车组、重庆的单轨列车等。 不到半个世纪,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轨道交通项目的建成,承担了大量的客流,并逐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运输作用,其在公共交通运输量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同时,轨道交通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在调整城市区域结构和产业布局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轨道交通的运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
2008年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提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 政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规划,大批城市开始筹备轨道交通建设。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规划,到2015年规划线路长度为2400公里,投资规模近7000亿。 截至2008年11月,已完成投资1000亿元。
我国轨道交通设备在综合建设初期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地方财力难以承受,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的扩大。 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城轨车辆国产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产城轨车辆不断涌现,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目前,全国各地掀起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国内轨道交通设备市场需求大幅增长。 广阔的市场空间将有效刺激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为缓解轨道交通建设资金困难,政府大力号召外资、民营企业进入轨道交通建设领域。 目前,外资主要以设备和技术供应的形式活跃在轨道交通建设领域,而民间资本因投资过多暂时难以介入。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外围转移速度的加快,外资、民间资本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
根据近期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到2012年,北京轨道交通线路网将覆盖所有中心城区,运营里程将达到440公里;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将包括13条线路、300多个车站、总运营长度超过500公里的基础轨道交通网络。 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将超过3000公里。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镇地区规模越来越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范围和延伸里程已覆盖全市。 和大部分城镇,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注入新活力。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 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和郊区线路正在建设中。 大运量、中运量、郊区线路多种形式并存。 轨道交通发展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