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燕指出,美国对华301调查毫无道理,是“生意不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认为,近年来,由于厂商增多、竞争激烈,外资在中国风电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但其绝对量却保持了较大增长。 据统计,2005年之前,外资企业在华累计安装风电机组近54万千瓦。 然而,2005年至2009年的五年间,外资企业在华新增装机容量达到535万千瓦。 这是在《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之前。 10倍。 其中,美国GE公司2005年在华销售和安装的风电机组仅为8万千瓦,而2009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2万千瓦,是2005年的四倍。截至2010年上半年,GE累计装机容量达32万千瓦。 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14万千瓦。
同时,风力发电机组作为综合大型机电设备,包含大量零部件。 有大量高附加值关键零部件中国企业无法生产或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中国风电整机企业全球采购为风电设备供应链中的国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9年,我国风电设备供应链零部件市场规模达828亿元,其中仍需进口的零部件价值达172亿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21%。 铁姆肯公司、美国超导公司、艾默生、穆格、美孚等美国企业都从中国风电发展中受益匪浅。
对于风电项目招标,秦海燕指出,中国不歧视外资,中外企业公平投标。 外资企业份额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与中国风电设备供应商相比,虽然国外风电设备供应商在技术先进性和可靠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价格却远高于国内企业的报价。 售后 服务方面没有优势。 此外,外资企业在销售风机时并未对部分中国客户的合理要求做出承诺; 在一些招标项目中,不能严格按照我国招标投标制度和相关规定进行投标。 这些也是其难以中标的重要原因。
对于中国新能源产品的价格优势,华锐风电副总裁陶刚指出,规模化生产、劳动力成本、技术升级是中国新能源产品成本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过市场化、商业化运作降低新能源产品成本,是中国对世界新能源发展的贡献。”
在补贴方面,秦海燕表示,为了促进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对风机制造的技术研发提供了一定的补贴,但金额很小。 钢工联诉讼申请报告中列出的政策措施中,部分政策已被宣告无效; 做法作为长期政策。 美国在指责中国提供补贴的同时,却避而不提中国向本国新能源产业提供大规模财政补贴的事实。 在2009年实施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有很多与美国新能源补贴相关的内容,其中包括为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商提供30%的税收优惠。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美国已通过现金支付方式向新能源企业提供了46亿美元补贴,其中风电企业获得了30亿美元补贴。
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秦海燕指出,就风能而言,中国和美国将是未来全球最重要的风能开发市场,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们也在全球前三大风力发电机设备制造商中占有一席之地。 得到中美两国企业的认可。 一方面,中国企业装备向国际市场出口将加速全球供应链采购体系的建立。 未来,更多的“中国制造”风机将采用国外企业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存关系将得到加强。 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美国等国外市场建立新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将同时带来资金和技术。 例如,A-Power在内华达州工厂建成后,将解决内华达州约1000人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