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智能电网系统是在环保、生态友好的前提下满足传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需求。 它将用户电源与智能网络连接起来,同时解决太阳能、氢能、水力发电和汽车能源的存储问题,包括电池解决方案。 该系统将剩余的电力卖回电网。 目前,在政策鼓励和技术推动下,美国智能电网建设已进入稳步推进阶段。
为了满足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大陆的电力需求,欧盟于2007年提出建设超级智能电网的构想。2009年初,欧盟明确北海和大西洋海上风电 [21.15 1.68%],南欧和北非的太阳能将通过智能电网并入欧洲电网。 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北海国家于2010年正式制定了共同建设可再生能源超级电网的雄心勃勃的计划。该项目将连接苏格兰、比利时和丹麦的风力发电,德国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德国的水电站。 挪威。 这是实现欧盟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比例提高到20%的承诺的关键一步。
观察欧美智能电网,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注重配电侧和输电侧智能电网的建设以及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基础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广泛地充分利用不同的技术。 针对地区负荷差异,结合燃气电站、常规水电、抽水蓄能电站等调峰电源进行削峰填谷、水热互补,克服可再生能源的随机性和不一致性 发电。
与欧美相比,当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满足电力负荷需求、保护环境,有效解决大范围、长距离、低损耗输电问题 电力问题(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分散共存的清洁能源电力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增强了电网接受清洁能源的能力。
国家电网提出的我国智能电网总体发展的三个阶段正式宣告我国也进入了全球智能电网竞争的行列。 早在2007年,华东电网公司就启动了智能电网可行性研究项目,随后又启动了先进调度中心、统一信息平台等智能电网试点项目。 2008年,华北电网公司重点围绕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和智能电网信息架构建设,开展智能电网相关研究和建设。
现阶段中国的智能电网建设与欧美有所不同,至少是国家电网提出的以特高压电网为主的坚强智能电网。 相应的工程实践主要是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和智能电网试点工程。 目前,主要根据基础条件、项目可行性、示范效果等因素,选定了9个项目作为第一批试点项目。 其中,上海世博会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是首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践。
我们对中国特色智能电网建设充满期待。 但这种特殊性也使得我国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一些特殊问题。
1、中国建设的智能电网将智能化融入特高压输电,这与欧美、日本的智能电网不同。 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已设立战略电网司令部,重点关注维护智能电网稳定、应对未来安全问题。 那么,我国特高压与智能电网相结合的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受到攻击时如何应对,都是需要认真评估的问题。
2、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国内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研究和解决方案(特别是成本)相对滞后。
3、与电网交互的智能用户硬件设备和软件配置仍需要长期的研发和实践。
4、除了技术难度外,盈利模式可能是关键问题。 在智能电网投入巨大的情况下,如何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实现电力公司、设备制造商、服务提供商、电力用户等各方共赢,将成为智能电网能否推广的决定性因素。
诚然,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可以说,中国与欧美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源分布。 国外从用电终端到配电终端再到智能电网的落后发展策略并不一定适合中国。 智能电网和特高压可以结合起来,这是比较明显的中国特色。 不过,我们也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比如智能电网对分布式能源的支持,因为分布式能源是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方式之一。 此外,与欧美类似,也强调用户侧智能用电,提高用户侧用电效率,让电力服务更加优质。 这也是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重点。
标准问题被认为是智能电网发展的障碍。 标准制定的竞争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准入问题,二是设备标准问题。 电网公司作为标准制定的参与主体,发布的标准仅处于企业层面。 如果要提升到国家标准,就需要更多的参与者来改进。 电网公司目前正在向设备领域发展,这确实引发了一些关于标准制定利益冲突的担忧。
最后,从欧美国家智能电网的发展历史来看,盈利模式是一个关键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更为关键。 欧美智能电网建设非常注重市场运营和服务创新,已经有一些成功案例。 国内市场化程度相对不足,寻求更好的智能电网盈利模式显得极为重要。 是智能电网快速普及的基本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