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技术基础并不落后于其他先进国家,发展瓶颈在于缺乏自主创新动力。” 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出台后,中国科学院归国学者易建强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希望中国信息技术与基础制造业深度融合 助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改革开放后,大批留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后回国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易建强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他赴日本留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东京、京都工作了近10年。
2001年,易建强回国工作,在中科院从事智能控制方法和智能机器人技术研究。 近年来先后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等,带领研究团队在模糊控制、欠驱动机械系统等领域发表论文和专着 控制、起重机控制、移动机械手控制等,并多次荣获奖项。 国家发明专利。
易建强认为,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限制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需集中精力培育自主创新的土壤。
“我国工业特别是基础制造业比较落后,确实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业化水平。” 他表示,目前国内产品无法满足机器人领域常用器件的要求,无论是传感器还是伺服系统。 通常需要购买国外产品。 “如果基础制造水平不能提高,未来中国仍需要从国外购买基础零部件,整个产业将被外国控制。”
易建强认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并不是一句简单的一句话。 实施起来需要很长时间。 这需要科研人员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提供长期、全方位的支持。
从日本回国十几年,易建强始终相信“回国的选择是正确的”。 他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基础制造业的应用,加大对基础制造业的投入。 对基础制造业的重视和投入,将短视的评估转变为长期的大力支持,耐心支持一批国有或民营企业实现工业技术的真正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