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空心化困扰风电行业

   2023-09-19 工业品商城35
核心提示:风能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 风力发电技术是产业最成熟、市场竞争力最强、最容易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它几乎适用于世界各地。 发展风电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化石燃料进口,增加能源安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保护国家的自然资源总

   风能是一种储量丰富、分布广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也是最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 风力发电技术是产业最成熟、市场竞争力最强、最容易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 它几乎适用于世界各地。 发展风电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化石燃料进口,增加能源安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保护国家的自然资源总量。 由于风电的这些优势,吸引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制定风电发展目标。

  风电产业的真正发展始于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了寻求化石燃料的能源替代品,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投入大量资金,采用新技术开发现代化风力发电机 。 示范风电场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 成为电网新的电源。 过去20年来,风电持续超预期增长,保持了全球增长最快能源的地位。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  2009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380.3万千瓦,增速连续六年超过100%,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增速最快的国家。 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580万千瓦,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二。

  我国并网风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 风电发展非常迅速。 总装机容量从1989年底的4200千瓦增加到2008年的1200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 地位,这也标志着我国风电已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一贯大力支持风电发展。 自2002年起,要求电网公司将售电价格上涨的一定比例用于补贴可再生能源发电(即高于煤电电价的部分)。 

  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短短几年内翻了一番。 但由于风电运营的不确定性、技术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限制,风电企业的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

  “很多厂家积极改进技术,注重产品质量,注重企业信誉。但也有厂家技术不精,质量较差。一些技术本身不成熟,流入市场,造成 麻烦和事故。” 龙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总工程师杨晓生说。

风力发电机必须在野外可靠运行20年,并且必须承受各种极端恶劣的天气和非常复杂的交变风荷载,这对看似简单的“大风车”生产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据了解,2007年至2008年间,风电场建设因国产设备交付不及时、不配套而受到影响。 机组调试时间长,移交机组未能通过运行考核,风机及项目未能按时投产。 投产的机组也出现了不少质量和技术故障,如叶片破损、主轴问题、轴承问题、变速箱故障、电机故障等,但真正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显现出来。 机组运行两年尚未到机械设备质量故障高发期,更大的麻烦可能还在后面。

  对比国外风电机组的运行经验,MW级及以上机组故障比例最高是在安装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故障机组比例最高在5%左右。 随着国内风电产业逐渐发展和成熟,订单的保修期条款将更加接近国际标准。 届时,整机制造商将受到风电机组质量问题的严峻考验。

  2009年8月底,被十部委列入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六大行业“黑名单”。 随后也遭遇了金融贷款限制。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风电设备产能已突破2000万千瓦。

  短短几年时间,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德国、西班牙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风力发电国。 风电作为清洁能源,本身并不存在过剩。 过剩的是风电设备。  2005年,风机行业无疑是企业关注的热点话题。 因为当年国家装机容量只有50万千瓦,而政策规划是到2020年实现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这意味着市场有60倍的巨大发展空间。 从利润率来看,中国最大的风机制造商金风科技2007年的毛利率达到了29%。也就是说,卖一台价值1000万元的风机,基本上可以赚300万。 人民币,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神话不断上演,大批央企、国企、民间资本再也按捺不住,涌入这个市场。

“早在2004年,我国风电机组行业就走上了疯狂扩张之路,从2004年的6家企业猛增到现在的70多家,企业数量增长了10多倍; 风电装机容量也从46.8万千瓦迅速发展到2008年底的1200万千瓦,7年间足足增长了25倍。 风电的快速发展,也让国家在2007年颁布的到2020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长期目标,仅仅两年后就变得过时了,因为明年国内风电发展可能会超过这一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说。

  风电设备制造业迅速崛起,成为不少企业眼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风力发电机行业也成为财富神话的代名词。 然而,数量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质量的提高。 事实上,“技术空心化”一直是我国风电制造业的主要弊端。  2009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380万千瓦,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风电装机容量。 不过,在联合开发新车型的过程中,对方的设计仍然是主要关注点。 我国尚未完全掌握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核心技术,仅起到组装厂的作用。 这与国内一些风电设备企业浑水摸鱼、研发能力薄弱、受高额利润驱动而急于推出风电密不可分。 因此,他们生产的产品纯属仿制,风电设备制造技术严重依赖进口技术。 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一线企业稳坐山头,二线企业稍有风吹草动,三线企业则寻求联盟或转让,主要原因是不敢与大企业在技术方面直接竞争。” 核心技术竞争力。” 宁波某风电公司制造商李雷告诉记者,他们工厂目前已具备200瓦至2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的制造能力,目前正在考虑与熟悉的厂家组建合资企业。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