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GDP占世界总生产量的7%,却消耗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7.7%。 能源和环境压力严重制约经济增长。 在世界各国不遗余力发展新能源经济的同时,我国政府也开始将发展新能源作为一项重要国策。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杨东宁曾指出:“新能源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引擎!”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高调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显然要求中国在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性。 新能源。 风电作为新能源产业,也是一个政策导向、市场导向的产业。 从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到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再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15%目标的确立, 数据显示,我国风电[0.77 1.32%]已成为国家长远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推动能源产业发展的王牌。
作为温室气体零排放的替代能源技术,风电被广泛认为有潜力成为未来新型发电的主力。 中国是风资源储量非常丰富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 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陆上风电开发容量为23.8亿千瓦,海上风电为2亿千瓦,资源丰富。 而按照目前国内风电项目平均投资成本计算,每千瓦风电投资约为8000元。
巨大的资源开发潜力造就了风能产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 2009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375万千瓦,增速连续六年超过100%,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增速最快的国家。 累计装机容量达到2580万千瓦,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二。 我国将在河北、内蒙古东部、内蒙古西部、吉林、甘肃酒泉、新疆哈密等地建设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发力度巨大。
全球风能理事会主席克劳斯·雷夫预计,到2011年底,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对于包括华锐风电在内的中国风机制造企业来说,诚信、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产业政策的稳定将为这些风电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正如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风电规模发展到1.5亿千瓦的崇高目标,无疑给了风电企业强大的信心。 与此同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和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制定也为我国风电的长远发展定下了鲜明的基调。 在如此巨大的发展机遇下,有前瞻眼光的企业总会抓住这个机遇。
全球风电行业权威咨询机构BTM指出,2009年中国成为最大的风电装机市场,新增装机容量1375万千瓦。 其中,华锐风电新增装机容量351万千瓦,继续位居全国第一,稳居第一。 排名世界第三。 在全球风电设备制造业中,中国企业的话语权不断增强。
正如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吴运东教授所说:“五年来,我国风电企业实现了从引进国外技术、设备、资金到向国际风电企业输出技术、设备的转变” . 一个美丽的‘转变’。” 实践中也是如此。 目前,我国风电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技术层面来说,我国风电企业已经能够生产多种风机型号,基本覆盖了所有型号。 从单机容量来看,我国已从几百千瓦到兆瓦级机组最大数量达到了5兆瓦; 在运营层面,我国风电机组已经走上了商业化道路,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其中,华锐风电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通过自主创新,创造了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多项第一和奇迹:率先引进国际先进兆瓦级风机技术; 第一家建造完整兆瓦级风力发电厂的公司。 国内机组生产配套产业链; 首家实现国产兆瓦级风电机组规模化生产; 率先开发出适应全球各种风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的1.5MW系列风力发电机组; 第一家完成国际主流、技术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MW系列陆上、海上、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和量产; 第一家公司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 该机组是我国首台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也是目前全球小批量生产的最大功率机组。 每年发电量可达1000万千瓦时。 这一系列的第一,是华锐风电技术创新的最好证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9月20日,国家开发银行与华锐风电在北京签署《发展金融规划、发展及战略合作协议》,将为华锐风电提供总融资合作额度65亿美元。 这将直接推动华锐风电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国际化、成为全球第一的战略目标。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华锐风电海外业务必将在“必须超过30%”的基础上实现迈向50%的发展目标。